第 五 章 蒙卦 —— 蒙以养正(2 / 2)

作品:《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

因材施教,坚持正确的原则

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都是怎么回事?

蒙卦六爻揭示了哪些启蒙教育规律和原则?

启蒙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应以“循序渐进好方法,拔苗助长当力戒;方式方法很重要,不急不躁不暴烈”为原则,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启蒙面临各种对象与情态,需要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因材施教呢?请看看蒙卦六爻是怎么说的: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古代汉语字典》里写道:发的繁体写作“發”,是形声字,弓为形,“癶”(bo)为声,本义是张弓射箭。发蒙,取其“打开,开启”之义。

“说”通“脱”。桎梏(zhigu)是拘束犯人手脚的刑具,最初以木头做成,后以铁制成,现代为脚镣、手铐。《说文》曰:“桎,足械也。从木,至声。”“梏,手械也。从木,告声。”孔颖达注疏:“在足曰桎,在手曰梏。”

初六爻阐释的是“发蒙”情态:发蒙用刑脱桎梏,正法治世出和谐。蒙昧犹如桎梏禁锢犯人那样禁锢人的思想与意志。发蒙,就是开启蒙昧,要像开弓射箭那样,才能打开坚固的堡垒,达到启蒙效果。实现由晦至明,是艰难的事情,但有益于彰明法度,以便遵循。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说文》曰:“包,像人褢(注:褢,怀抱。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将相大臣褢诚秉忠。’)妊,巳在中,像子未成形也。”《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得更直白:“包,是象形字,古文字的字形像一个没有成熟的胎儿被包裹在胎衣里。”

《说文》曰:“克,肩也。”《古代汉语字典》:“克在篆文中是会意字,上部是高(省略下部冋),下部是尸(表示与人有关),合起来表示使物体高于人的位置,即放在肩上。克的本义是肩任即用肩承担。”

九二爻阐释的是“包蒙”情态:包蒙,为启蒙初端,犹如妊娠坐胎,始俱雏形。对人来说,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局中审视,还达不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要求,但是,毕竟已经开始启蒙,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初步修养。用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来说,目前属于乾卦所说的“潜龙勿用”状态,只能先尽人事,娶妻生子,养育家庭,为将来的“飞龙在天”修身养性做前期基础准备。值此状态,“纳妇吉祥子持家,包蒙之吉刚柔接”—适宜于娶妻成家,胜任管理家事。因为刚柔相接,所以吉祥。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勿用取女:不要娶这样的女人。

夫是象形字,夫字中的“大”在甲骨文中是个人形,而“大”上的一横像束发用的簪子。因此,夫字的甲骨文字像一个束发别簪的成年男子的样子。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成年时要束发,所以,夫字的本义指成年的男子。金夫是有钱的成年男子。

躬是会意字,由身和弓(像弯曲的身体)两部分组成,弓兼表声。

躬的本义指身体,多指自身。

六三爻阐释的是“昧蒙”情态—见利忘义投新欢,勿用娶女利纯洁。意思是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只心仪有钱的男人,见到有钱的成年男子,不能守礼仪,也难以保住自己的节操,娶这样的女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主要是指这个女子的行为是不合乎礼仪的,即这个女子没有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这仍然是用比喻的方式阐明“昧蒙”根源在于见利忘义,不守贞操,因此,启蒙需要注意思想的纯洁性与品行的端正性。

这是面对利益能否经得起考验的试金石。

不守贞操的害处是什么?

女人不守贞操,失去纯洁,就可能给丈夫之外的男人生孩子,种族延续将受到威胁与侵害!

对于社会形态来说,如果不引导民众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树立崇高的信仰,允许敌对思想萌芽,就可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被颠覆。

纯洁性是事物种族延续的重要保证!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四爻阐释的是“困蒙”情态:困是会意字,由表示房屋四壁的囗和表示倾倒的梁柱两部分组成。困的本义是指倒塌的房屋。人或物被倒塌的房屋压住,得不到外援会很窘吝。困蒙忧吝独远实—人如果被环境或某种因素限制或影响而不能与外界或有学养的人接触,则得不到启蒙或教诲,当然也会很窘吝。困蒙指的就是这种情形。被困在蒙昧中,有忧吝。原因在于闭锁而远离客观事实招致艰难。针对困于蒙昧不能比附贤能之人以发其志而开启蒙昧,慎选良师非常重要。昔孟母三迁,就是为了摆脱困蒙的境地,值得借鉴。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学问。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六五爻阐释的是“童蒙”情态:顺的本义指梳理头发。孔颖达说“顺者心不违也,巽者外迹相卑下也”。儿童柔顺而服从,好学上进,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老师乐教,其教育结果自然是比较有效的,当然也是吉祥的。恭顺谦逊的上进心是获得师长启蒙的可贵态度。主动自觉很重要。

童蒙教育,是启蒙教育的开端和基础。童蒙教育和幼教是两回事,有的人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上九爻阐释的是“击蒙”情态:猛击以启发蒙稚,不利于施用暴烈过甚的方式,宜于采用抵御强寇的防御方式,可以使上下的思想意志顺畅和谐。

“不利为寇,利御寇”是怎么回事?为寇,喻暴烈过甚的方式;御寇,喻适当的严厉。此因上九阳刚极盛,戒其治蒙可严不可暴,故为严则利,暴则“不利”。《周易程传注评》曰:“九居《蒙》之终,是当蒙极之时;人之愚蒙既极,如苗民之不率,为寇为乱者,当击伐之。然九居上,刚极而不中,故戒‘不利为寇’。治人之蒙,乃‘御寇’也;肆为刚暴,乃‘为寇’也。若舜之征有南苗,周公之诛三监,‘御寇’也;秦皇汉武穷兵诛伐,‘为寇’也。”

启蒙教育,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其使命任务是通过灌输引导的方式,用先进的技术、文明的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人,其过程中,与顽劣的陋习、反动的思想、败坏的风气等做斗争是异常严峻的,对此,要有主动防范的警觉意识,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到已经萌芽或成了气候再进行。

适宜采取击蒙的方式“果行育德”:击蒙武力对蒙昧,鲁莽荒蛮当谨戒;不利为寇利御寇,哺育文明不顽劣。

启蒙教育要及早实行,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先发制人。不要等到蒙童(或需要教育的对象)的问题彻底暴露再去教育,而要防患于未然,事先进行启蒙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和蒙童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治病救人、上下一心的目的。在开启蒙昧的关键时刻,采取强化的方法,促进飞跃,将“不利为寇,利御寇”,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哺育文明不顽劣”。

讲到这里,我们来看看黄寿祺和张善文在《周易译注》里关于蒙卦洁静精微的总论与阐释—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必多蒙昧。《尚书?太甲》叙伊尹语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可见,我国古代对传道授业、启蒙育智是十分重视的。蒙卦取名“蒙稚”,其义在于揭示“启发蒙稚”的道理。卦辞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体现“尊师敬学”的思想,与《礼记?曲礼上》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之义相同;又称“童蒙”初问“告”,再三滥问“不告”,展示了启发引导式的教学原则,与《论语?述而》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之义略通。六爻大旨,二阳爻喻“师”,四阴爻喻“蒙童”,即《周易程传注评》程颐云:“二阳为治蒙者,四阴皆处蒙者也。”其中九二阳刚处下,启迪群蒙,为有道“师表”之象;上九刚健居终,以严施教则利,以暴施教则不利:这是从“教”的角度揭明“启蒙”规律。六五居尊谦下,“蒙以养正”,为好学“君子”之象;初六阴弱蒙稚,潜心“发蒙”则可,急于求进必“吝”;六三、六四两爻,或不循学径、盲目躁动,或远离其“师”、困陷蒙昧,均不能去蒙发智:这是从“学”的角度揭明“治蒙”规律。综观全卦,无非进口“教”“学”两端,抒发作《易》者颇具辩证因素的教育思想。

蔡清曰:“在蒙者便当求明者,在明者便当发蒙者,而各有其道。”(《易经蒙引》)这正是本卦大义的概括。若联系我国古代教育史,进一步考究蒙卦的思想内容,似乎又有利于追溯、挖掘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某些教育理论的哲学渊源:这是本卦值得重视的价值之一。

第五节

循序渐进,讲究科学的方法

有教无类善包容,蒙以养正铸品格;亨行时中志相应,果行育德圣功也;循序渐进好方法,拔苗助长当力戒;方式方法很重要,不急不躁不暴烈。

蒙蒙细雨落入山涧,山脚下奔涌出清澈的泉水,泉水潺潺流出山涧,形成清澈的小溪,终将渐汇江河。这是自然变化趋势,但在这个趋势过程中,存在着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是滞留山涧;二是潜隐消耗,流向不明;三是湿热蒸腾,涣散挥发;四是雾霾晦暗,叠嶂重重。因此需要凝结、汇聚、疏导才能自流成溪汇入江河湖海。用这一自然现象类比童稚的启蒙教育及事物发展初期阶段的启蒙教育再恰当不过。

启蒙教育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谆谆善诱,不急不躁”,重视打基础和循序渐进地不断提高,不拔苗助长,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拔苗助长指将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将事情弄糟。此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今商丘)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每天都长得特别慢。他等得不耐烦,便将稻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到家后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应循序渐进,违背这个规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这种将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的做法结果将禾苗害死,说明违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将事情弄得更糟糕。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拔苗助长是启蒙教育的大忌,当戒之再戒。

第六节

花红心美,共升境界筑和谐

德之不存,民何以生?国何以立?

摆脱精神危机,必须从培育全民美德开始。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启智慧、传授生存技能,而不是教授简单的知识,培育社会文明,营造和谐的生存状态。

教育,传授知识是途径或手段,最宝贵的是启蒙,通过启发引导,开启蒙昧,健全心智。

社会文明是由个体文明的集合实现的。人是异于一般动物的社会动物,其显著特征是具有文明。文明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等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追求个人道德完善,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主要由心灵美决定和体现的。文明以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为标志;心灵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的美。心灵美是真、善、美的统一,知、意、情的统一,是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内在依据,并通过具体的感性形态被人们感知。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对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要求。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衡量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四美”之一。心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教育、学习、磨炼及同假、丑、恶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道德准则、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对心灵美有不同的或某些相似的衡量标准。包括思想意识的美,如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崇高的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道德情操的美,如情感、操守、格调的美等;精神意志的美,如进取精神、创造精神、顽强意志、崇高气节的美等;智慧才能的美,如高度的文化素养、知识才能、聪明睿智等。心灵美是人的教养、涵养、气度(仪表与态度)等的表现。

境界体现文明的价值取向。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人们总希望自己是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精神修养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启蒙的神圣使命就在于开启蒙昧,培育文明,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德育是启蒙教育的护基固本之举,《易经》通篇无不围绕这一神圣使命展开。

摆脱精神危机,必须从培育全民美德开始。

德之不存,民何以生?国何以立?

迫切需要从娃娃抓起!不从娃娃抓起,现在很糟心,未来更糟心,哪还有美好的未来?

蒙卦警语箴言

山下涌泉山水蒙清溪涓涓汇江河蒙昧不启流愚鲁启蒙发智育豪杰蒙亨非我求童蒙求学贵在有自觉孩童主动来请教谆谆善诱好风格有教无类善包容蒙以养正铸品格亨行时中志相应果行育德圣功也发蒙用刑脱桎梏正法治世利和谐纳妇吉祥子持家包蒙之吉刚柔接见利忘义投新欢勿用娶女利纯洁困蒙忧吝独远实童蒙吉祥顺逊和击蒙武力对蒙昧鲁莽荒蛮当谨戒不利为寇利御寇哺育文明不顽劣循序渐进好方法拔苗助长当力戒尊师敬学树典范品优好学莫歪邪方式方法很重要不急不躁不暴烈启蒙教化统意志力避异端莫偏邪德智体美全发展面向未来有世界好好学习长知识天天向上提境界启蒙开窍发睿智修身养性增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