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昆虫记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十三章 被管虫(1 / 3)

作品:《昆虫记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如果你的眼睛正常的话,你就不会将一种小东西忽略。它们的身影在破旧的墙壁上,扬起尘土的大街上,或者是那些空旷的场所都可以见到。

这个东西指的就是柴束,这原本是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但现在它却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自由自在。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魔力让没有生命的东西能够跳动呢?

等到走近了细看,我们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原来有一只毛虫在柴束里面,难怪它会动。这条毛虫非常漂亮,身上穿着黑白条纹的衣服。它在向前挪着步伐,不知道是在寻找食物,还是寻找一个安全的地点,以便它安全地化成蛾。这个问题相信我们以后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就会清楚了。

从它的步伐中可以看出它有点懦怯,还有点急切。它的服装是用树枝做成的,显得很奇怪,除掉头和长有六只短足的前部暴露在外面以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全被这件奇怪的衣服遮挡住了。它的胆子特别小,也可以说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受到小小的一点惊动,它就会藏到壳中去,一动不动地缩在里面,生怕被敌人袭击。这样,我们就彻底明白了没有生命的柴束为什么会走路了,原因就是藏在里面的毛虫。

毛虫是属于被管虫一类的。这些全身赤裸的被管虫非常害怕寒冷,为了防御气候变化,它们便用树枝给自己做了一个轻便、舒适、安全的移动茅屋。对于毛虫来说,它就像是一件保护衣,在变成蛾之前,毛虫一步也不会离开这间茅屋。

这让给我想起山谷里农夫的打扮,他们穿着羊皮做成的外衣,羊毛朝外,外衣用一根蓝草带子紧紧地扎住。这种打扮在深山中更常见。和这些农夫相比,被管虫的打扮要朴素得多,只是用一些柴枝简简单单地做成一件外衣,没有任何装饰品。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不拘小节的动物。到了四月,我们家的作坊上面到处都有昆虫出没,其中就有很多被管虫,它们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被管虫的常识。如果它们进入了蛰伏的状态,这就说明它们很快就要冲出这层外衣,变成蛾子了。这对于我来说正好是一个机会,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这层柴草外衣。

这些外衣的外形看上去千篇一律,都是纺锤形状,长约一寸半。位于顶端的细枝是固定的,而末端则是分散开的。对于被管虫来说,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地方来保护自己,那么就要靠这层外衣来遮挡阳光,躲避雨水了,是名副其实的避难场所。

如果你以前没见过它,你会以为它就是普通的一捆草束。用草束来形容它可能会不贴切,因你很难在上面发现草。其实,它的主要材料是一些小树枝和树叶。除此之外,草叶和柏树的鳞片枝也可以拿来用。如果是材料实在不足的话,那些干叶的碎片和碎枝也会被拿来用。

总之,小毛虫的建巢要求不算太苛刻,一般碰到什么就用什么,只要这些材料轻巧、柔韧、光滑、干燥、大小适当就可以了。

在利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小毛虫完全保持了材料原有的形状,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有的材料太长,它也不会将它加工到适合自己的尺寸。甚至有时候造屋顶的板条也直接被它拉过来使用。它的工作完全是机械性的,就是把材料前端固定,简单得很。

毛虫需要穿着这层外衣自由地行动,这就需要在外衣前端有特殊的装置。如果没有特殊的装置的话,外衣表层的枝条又长又硬,而毛虫的头和足是那样的柔软,会让这位辛勤的工人没法工作,也就无法尽职尽责。

为了能够保证毛虫的头和足能从前端伸出来,并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地转来转去,这就需要柴束的前部必须柔软。

你会发现,在柴束顶端,也就是毛虫伸头探足的地方没有硬树枝,那些硬树枝在离顶端很远的地方就停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用碎木屑做成的领圈,这些碎木屑不但增加了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还对柔弱的毛虫起到保护作用。它能够让毛虫放心地自由行动和弯曲,对毛虫来说,意义重大,必不可少。

触摸一下柴束的顶端内部,就是毛虫将头伸出来自由转动的地方,这里让人觉得很柔软。这个地方是先用纯丝织成网,然后再在外面裹上木屑制成的。这种绒状的木屑,是毛虫在割碎那些干草的时候得到的。

我轻轻地把柴束的外层剥掉,并撕碎,在里面发现了很多枝干颗粒,它们非常细,我数了一下,大概有八十多个。

在将整个柴束打开之前,只能看到它的前端开口处和中部,里面是完全看不见的。全部打开之后,便一目了然了。我在里面发现了一件内衣,这件内衣全部是用丝做成的,这种丝用手拉都拉不断,非常坚韧。内衣的内部是白颜色的,非常美丽,外部是褐色并且有褶皱,上面装饰着一些细碎的木屑。

现在整个柴束都被打开了,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毛虫是如何制作这件精巧的外衣的。这件外衣是由三部分叠加在一起组成的,第一部分非常柔软,像绫子一般,可以与毛虫的肌肤紧密接触;第二部分是细碎的木屑,它们与丝裹在一起后使之更加坚韧;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外层,是用小树枝和树叶做成的外壳。

虽然看上去各种被管虫都是穿着这种三层的衣服。但是,不同的种族间还是有区别的,这个主要体现在外壳上。比如,我在屋子旁边的大路上遇见过这样一个柴束,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做法上看,它的壳比前边提到过的要高明一些。壳外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有空心树干的断片,细麦杆的小片,还有那些青草的碎叶等。上面提到的那种,在壳的前部,常常会有枯叶的痕迹,很影响美观,而这一个没有枯叶的痕迹。在壳的背部,也没有那种长短不齐的突出物。总之,这个柴束与其他的在整体上感觉差不多,最显著的差异就是看上去比较美观。

还有一种被管虫,它的身材比较小,衣服穿得也相对简单一些。冬天快要过去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它们,几乎哪里都有它们的足迹,无论是墙上还是树上,尤其是树皮多皱的老树上,比如洋橄榄树、榆树。它们的壳不但非常小,还非常简陋。它们经常随地捡些干草便黏合到一块,做成外衣。当然了,想要衣服穿得更经济、更便宜,还要看上去更漂亮、更美丽,那简直太难了。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被管虫,更多地了解关于它们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四月的时候捉几条幼小的被管虫,把它们放在铁丝罩子里面观察。

这时的它们还很小,多数还是处在蛹的时代,等待着有朝一日能飞上蓝天。虽然很小,但是它们一点都不老实,有个别好动的甚至还爬到铁丝格子上去,像是在炫耀一样。它们会把自己的身体用一种丝质的小垫子固定好。要想看一下它们接下来会干些什么,就得耐心地等待,这种等待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

等到六月底雄性的幼虫从它的壳里跑出来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什么毛虫了,而是变成了蛾子。

这个壳有两个出口,前面一个,后面一个。这两个口都是毛虫很谨慎、很当心地制做而成的。前面的那个口是永远封闭着的,因为毛虫要把这一端牢牢地钉在支持物上。因此,等毛虫孵化成蛾子,就只能从后面的口出来。并且在变成蛾子出来之前,毛虫需要在壳内先转一个身。

孵化出的雄蛾长着羽毛状的触须,翼边还挂着细须头,看上去非常漂亮。尽管黄灰色的衣服是那样简单,翼翅也只有苍蝇般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