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仕途红人 / 章节正文阅读

第802章及时进行关系切割(1 / 1)

作品:《仕途红人

这个小伙子说自己昨天去海元县玩,和朋友在大排档吃夜宵时,一个男人过来敬酒。

朋友介绍说,这个男人叫沈国汉,等人走了,朋友就说:“沈国汉不长脑子,居然会为2万元就去砍人。”

根据这个线报,徐志军很快就破获了这起雇凶伤害案。

吴刚深有体会地说道,当初自己从警校毕业,学的是侦查专业,雄心勃勃。可是等参加工作了才发现,现实情况和学的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

主要是基层监控少、电脑不足,想通过科技手段破案非常难,同时群众对警察破案怀有很高的期望,为此除了调查走访外,就不得不结交与利用一些灰色人员。

徐志军也是感慨道:“人在做、天在看,工作要对得起工资和天理良心,做刑警就要多破案。”

由于徐志军破案多、能力强,后来被提拔为东华区刑警队长。当时辖区内有6名命案逃犯,时间最长的人潜逃15年了,还有10多名其他案件的逃犯没有抓捕归案。

上任两个多月,徐志军就通过老李等线人,把这些逃犯、特别是命案逃犯的社会关系搞清楚了。

此后,他坚持做这些案犯亲属的工作,动员他们规劝逃犯自首;此外,他还争取到了市局技术部门的支持,比对逃犯们的指纹、足迹等物证。

半年后,东华区内的6名命案逃犯悉数到案,同时还顺带抓捕了10多名涉嫌其他犯罪的嫌疑人。

要知道,这么多年来,多任刑警队长都没有抓到这些人,市局、省厅专门派人到东华区公安分局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准备在全市、全省进行推广。

此时,徐志军向吴刚和张峰承认当时除了1人是通过指纹比对抓捕归案外,其余的都靠线人提供的线报,其中老李那条线提供的线索占了一半以上。

由于成绩突出,后来徐志军调任东华市公安局刑警队队长,此时,城区监控设施全面到位,同时还有科技化、信息化手段日益成熟,他便渐渐断了线人的联系。

同时,随着自己的职务的不断晋升,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徐志军觉得自己更加要注意与线人保持距离,否则很有可能会成为这些线人的保护伞。

吴刚此时插话道:“我有个同事倒是坚传统手段绝对不能丢,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不会传统手段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刑警。”

“他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侦查员一接到案子,要么调视频监控,要么钻情报信息网网络,没有自己的线报,离了科技手段就是瞎子。”

“他曾反复要求年轻侦查员与社会人员联系,多深入藏污纳垢的场所建立自己的线报信息网络。”

“后来他的线人被指控这些年来有组织地实施高利放贷、寻衅滋事、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犯罪。”

“通过调查,检方向他送达了起诉书,说他没有收钱徇私,但徇了情。主要是他曾多次利用职务之便为线人的违法犯罪开脱。”

徐志军点了点说道:“我担任了东华市刑警队长后,便开始断了所有线人的联系。老李也全面进行了转型,完全做起了正当生意。”

“这一次,如果不是吴局长和张书记对案件催的紧,我不会再让老李找人的。”

对于徐志军能主动及时地与线人进行切割,而且他的主要线人又能主动及时地进行生意转型,应该说是徐志军和老李的幸事。

杨雪萍看到张峰打造了一个东华新城,本想也找地方重新打造一个新区,只要受制于新区或新城已经进行严格限制的规定,她便把目光放在了东华旧城改造上。

东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国有企业薄弱,主要是民营经济发达,为此东华旧城分布了一些实业工厂,当然影响了市容市貌。

张峰当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后来看到拆迁改造费用太高,还不如重新打造一个东华新城。

杨雪萍当然也知道,要想推进整个旧城改造是不现实的,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

她考虑一番后,便把目光放在东华市旧城区的第一街----东华路。

虽然施东城是上面调他去京城培训的,但对于张峰来说,还是觉得二人没有配合好,为此他现在对于杨雪萍,更多的是表现出容忍,不想让上面的领导觉得自己过于强势。

为此,现在杨雪萍提出对东华旧城进行拆迁改造,张峰表示了同意和支持。

东华路是一条东西向的老街,西段的鞋厂不少,“兴光”、“中意”都是差不多大的小鞋厂。

“兴光”鞋厂的大铁门是推拉式的,边缘早已锈穿,用黄胶带黏了厚厚一层。不知何时,胶带又被进出的猫狗挠出了一个小洞。

进了铁门,是条黑黢黢的过道,左手边是门卫室,再往前,立了个巨大的铁笼,一条狼狗攀在笼边,“哼哧哼哧”地露出尖牙,阴恻恻地盯着人。

许多目前在使用的厂房都讲究通透,大采光、无柱式结构,可“兴光”的厂子却一点儿也没挨上。

为了进出方便,一楼作了仓库,堆放成卷的皮革,房顶有十七八米高,却只开了半平米的天窗,白天不开灯,在里面走的话,得睁大眼睛,否则很容易撞上排列随意、又多又密的承重柱。

二楼的车间也不太规范。工人东一堆西一块,坐得很零乱。兴光厂居然是不开流水线的,因为工序本就混乱,一开反而乱了套。

通常这边缝上鞋面,用皮筋一捆,组长吼一嗓子,几个专门拉料的工人就拖着大塑料筐过来,用棍子将一堆堆半成品鞋面扫进筐子,再往下一道工序那儿拉。

工人们坐的铁皮凳子,角落里的旧马达,四处散落着五颜六色、图案艳俗的鞋盒,以及积尘散发出的腐朽气味。“兴光”鞋厂的环境总会让人有一种恍如回到90年代的感觉。

“兴光”鞋厂老板有三个儿子,老大早就退居二线,如今负责工厂是老二与老三两兄弟。

拆改消息传来,“兴光”鞋厂的供应商们和销售商们都感到好奇:这三个兄弟会拿到多少拆迁款呢?“兴光”又将会搬去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