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章节正文阅读

(4 / 5)

作品:《大明元辅

这一来二去之下,燧发枪本来就慢的装填速度自然就更慢了。但这还不是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来回的敲击之下,由铅制成的弹丸势必就会产生形变,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线的凹槽当中,那么也就有了“炸膛”的风险——毕竟本身的口径就不匹配。

反观滑膛枪,枪口圆润,口径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弹丸不选错、枪管不变形,那么基本就不可能存在弹丸装不进去,或者因为子弹形变而炸膛的风险。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线膛枪射程远、精度高,但是装填慢,还比滑膛枪更容易炸膛;滑膛枪则是射程近、精度低、装填虽然也慢但比线膛枪快,而且不容易炸膛。如果你是一支军队的首领,你会怎么选?

这不很明显吗?当然是滑膛枪了!毕竟战争是群体性的,射程有优势没错,可自家士兵的生命更重要啊!至于精度,在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精度”重要吗?

重要还是重要的,但实则也没那么重要。毕竟以滑膛枪的精度,虽说或许不能精准的命中预定目标,但只要战列线上的火力密度够大,保不准就命中了目标旁边的敌人呢?

那么,线膛枪究竟如何取代滑膛枪的呢?实际上,在经历了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低谷之后,线膛枪才于19世纪迎来了新生。主要就是因为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对于线膛枪的“弹丸”进行了改良,发明了一种名为“米涅弹”的新型“弹丸”。

这个在后世许多中出现的弹丸,有时候被神话,有时候被诋毁。抛开那些争论,这里只看技术和构造。

单从造型上来看,它其实已经无限接近于现代的手枪“圆头弹”了,区别就是火药跟弹头还是分离的。不过,“米涅弹”的特点就是弹丸口径比线膛枪的口径略小,但其却不会发生“能量外泄”的情况,而且装填更容易。

因为在“米涅弹”的弹头后方,存在着一个类似圆锥体的凹槽,同时还匹配一个橡木的塞子,继而在引燃火药以后,火药产生的瞬间压力以及橡木的冲击力就会导致这个凹槽外扩,从而正好跟枪管上的膛线匹配出一个合适的形状。

也正是凭借着对弹丸的改良,装配“米涅弹”的“米涅式前装线膛枪”也一举取得了一个最高射程918米,500米内精确命中的优良射击成绩。

要知道,当时滑膛枪的射程,还在一百来米左右。至于现代的滑膛枪,更是成了霰弹枪、猎枪、以及防爆枪或者信号枪等不那么重视射程和精度的枪械的代名词。当然,“滑膛炮”的“滑膛”不算,这完全就是两个性质。

抛开后世对米涅弹的神话不去提,只说诋毁。诋毁米涅弹的理由主要是说它虽然盛极一时,但并没有风光太久——这不是废话吗?没多久就进入后装枪时代了,作为前装枪弹丸的米涅弹当然也会跟着没落。

但很显然,高务实现在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咋的,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他高元辅就准备白日飞升搞出后装枪了?

科技这玩意儿,领先一步就够了,只要这一步能够造就技术壁垒就行。真要领先两步、三步,且不说高务实有没有这个本事去指导,就算有也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