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十五)端水(4 / 5)

作品:《大明元辅

实际上,现在这个京营生产建设兵团的本质是什么?是京营联产承包责任制。

没错,这玩意虽然挂着“生产建设兵团”的名,但高务实其实是搞了个红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扩大版——但却不是人民公社。

为什么呢?因为京营在大明这两百年下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私有化了——众家勋贵就是京营的“实际持股人”。(这其中的原因我记得本书前期提到过,这里就不复述了。)

在这个层面上,高务实除非想一步登天搞社会主义,否则就只能激发各家勋贵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革。

这要怎么改?当然首先要承认他们的既得利益,然后靠着皇帝本就拥有的大义之名从中分一杯羹——顺便把原本的包袱也甩掉。

所以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是怎么弄的?勋贵们实际控制生产建设兵团,朝廷的戎政侍郎负责全面监督,皇帝再派御马监太监专门监督财务,最后三方分成全部利润的七成归勋贵,两成归皇帝,一成归户部(但会返回给兵部)。

为啥七成的大头都归勋贵呢?因为禁卫军要归他们出钱养着。朝廷只管打赢了仗之后的赏赐,却不管日常开销、装备更新等等。这就充分体现了高务实一直坚持的“权利与责任挂钩”理念。

由于朝廷不养禁卫军这支全国装备、训练都最好的六万多大军了(以前按兵册要给几十万大军的钱),包袱完全甩了出去,同时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也是“一进一出”。

至于九边和各地卫所,目前的改革就还没有完成,各地的情况差别也很大,不过按照高务实地规划,以后基本上也会按照禁卫军的模板来搞。

如果按照后世的眼光来看,大概可以这么说家丁好比签合同的志愿兵,是精锐的作战部队。卫所兵好比义务兵,但基本不承担军事任务,而是分别去负责务农、务工等经营类活动,以其部分收入来养本卫的作战志愿兵。

不过这件事高务实还没有全力推行,因为这里头还有些矛盾不好解决。

比如说,九边肯定是作战兵云集之地,但九边的经济水平肯定赶不上江南、两广(广西现在有最强的制糖产业,已经比过去富裕多了)。

这样一来,九边地区需要的精兵多,但其卫所兵不见得能创造那么多财政盈余,这就需要从富裕地区来给九边搞“财政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