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激将,因人而异施用不同激将法(1 / 1)

作品:《做人要精明做事要高明

说到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感情的力量,来调动其热情和干劲。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三气周瑜,一气是赤壁之战后,周瑜损兵马、费钱粮打仗,却叫孔明图了个现成,得了南郡、襄阳、荆州三地,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二气是周瑜使用美人计,骗刘备到东吴成亲,孔明将计就计,使刘备和孙夫人成亲后双双回荆州,并打败了周瑜的追兵。孔明使军士在岸上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三气是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虚名替刘备攻打西川,实则谋取荆州,被孔明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了一封信规劝他,周瑜看信后,仰天长叹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个火烧赤壁,打败曹操83万人马的吴国将领周瑜,就这样活活被孔明气死了。“既生瑜,何生亮!”短短的六个字里,就说明了周瑜这个青年将领是怎样气量狭窄。而孔明在许多战役中恰恰是利用了他的这个弱点。无怪东吴继周瑜后统兵的将领鲁肃说:“公瑾(周瑜)量窄,自取死耳。”

古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脍炙人口的孔明三气周瑜也是这个意思。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坚守政策说明“度量”问题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个人小节,在某种紧要的关头,它可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孔明是善用“激将”法的,先用“激将”法说服孙权与刘备共破曹兵,再用“激将”法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死,后来在阵上又活活骂死魏老将王朗。在与魏将司马懿作战中,司马懿连败数阵,采取了坚守政策,高垒不出,孔明又想起了这个办法,想把司马懿“激”出来。于是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信中说:“仲达(司马懿)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窠,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信后,心中虽怒,但却不动声色,佯笑说:“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收下了巾帼女衣,并问及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后来,孔明劳师无功,最后病死军中。

如何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激将”常常是一种可以奏效的策略。“激将”主要通过隐藏的各种手段,让对方进入激动状态(愤怒、羞耻、不服、高兴)导致情绪失控,然后去执行你想让他执行的事。说到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感情的力量,来调动其热情和干劲。

做几个小测试,来看看你是否善于激将吧!

1.一项工作,你会将它描述成对执行者要求很高,让好几个主管来竞争执行权: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2.平常你就很会给人戴高帽儿:

是的,经常如此介于a与c之间不是

3.利用人们的面子观,尤其是对傲气十足的人,你会从恭维入手,让他因为虚荣而顺从你的说法: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4.你会分析工作任务所关系到的大局势,因而将工作提升到道义的角度,让执行者即使不想去但也认为应该去做: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5.你会从对方最敏感的地方说起,给他危机感: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6.你会通过故意贬低来挑起接受任务者的好胜之心,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7.对逆反心理比较强的人,你会从反面来陈述,以期他表现出你需要的反应: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8.谈判时,为让对方说出心理价位,你故意说错话惹得对方心急,而将真实价格脱口而出: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9.谈判中你会表现出冷冰冰,或佯装不信的样子,说诸如“可惜只有大肚量的人才吃得进你们的货”之类的话: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10.你会引导谈判对象不断打开话匣,暗中揣度对方的心里,或通过不断反驳,令对方情不自禁地就范:

是的,经常如此偶尔这样做不会这样做

测评方法:选a得3分,选b得2分,选c得1分,最后将分数加总。

测评结果:

24~30分:你非常擅长用激将法,但要注意:运用激将法时应慎重,要针对具体的人和场合,而且要显得天衣无缝,使对方察觉不到自己的真实意图。

所以,就算你善于激将,也不要给人留下你喜欢用激将方式来处理和布置任务的印象。

17~23分:你会用激将法,虽然常常只是偶尔为之,但仍显得很自然,激将法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勇气,不露声色才能见效。所以,你需要继续用耐心和冷静来激将他人。

10~16分:你并不太擅长用激将法,毕竟为人处事的方法多种多样,很多事并不一定要采用激将法才能完成,做事需要灵活多变,相机而动。有时,想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时,“激将”还是挺奏效的,你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