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1)(2 / 2)

作品:《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命令每个士兵准备好3天的干粮,叫大家把渡河用的船全都凿沉了,把做饭用的釜全都砸破了,然后率领人马向秦军阵地挺进。

项羽用这种破釜沉舟的办法,来显示他有进无退、誓必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

楚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以一当十,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

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撤。

巨鹿大战以楚军胜利秦军失败而结束。

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

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章邯派人到咸阳去讨救兵。

当时,赵高正忙着篡权,一个救兵也没有给。

赵王的谋臣陈余看到章邯的狼狈相,乘机写信给章邯,劝他投降。

章邯也愿意投降。

楚军由于缺少粮草,不便与秦军长期相持下去,项羽就接受了章邯的投降。

巨鹿一战,项羽率领楚军击溃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为灭秦立下了不世之功。

秦二世死在谁的手上?

项羽俘秦名将王离,章邯投降后,赵高怕二世闻讯恼火,托病不去上朝。

二世被起义形势吓得总做噩梦,就派人上门斥责赵高。

赵高看瞒不住秦二世了,就先发制人,与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弟弟郎中令赵成谋划,要杀死二世。

于是,由赵成作内应,阎乐以搜捕盗贼为名,率兵进入二世居住的望夷宫,杀死卫士、宦官等数十人,并用箭射二世的帏幄。

二世大怒,高呼左右,但无人应答。

死前,他曾向阎乐央求,能否见赵高一面,说说为什么,被阎乐拒绝;二世又请求,情愿放弃帝位,做个郡王或万户侯,也被拒绝;最后,二世只要求和妻子做个黔首(平民),还是被拒绝了。

阎乐说:“我受丞相之命杀你,你的话虽多我却不敢秉报。”

随即驱兵攻向二世,二世无奈,只得自杀。

子婴是怎么复仇称王的?

二世死后,赵高拿到传国玉玺,他与大臣们商量说:“现在二世已经自杀了,需要重新拥立一位新皇帝。

公子子婴宅心仁厚,又是二世的亲侄,不如由他来继位。

但是皇帝这称呼需改一下,秦国原本也只是东周的一个诸侯国,自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才改称皇帝。

如今东方六国纷纷独立,秦国剩下的地盘不多了,再让子婴称皇帝不合适。

我看还是让子婴先称王吧。”

大臣们商议之后,同意了赵高的提议。

按照当时制度,子婴需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即位仪式。

子婴知道是赵高逼死了自己的叔叔秦二世的,现在赵高又拥立自己做秦王,子婴的心中充满了疑虑与不安。

子婴跟他的两个儿子商量后认为,赵高会在继承王位的仪式上杀死子婴,以便自己在关中称王。

子婴考虑了很久,终于决定在即位那天把赵高杀死。

到了子婴即位的日子,子婴诈称有病,诱使赵高亲自来请。

赵高到了子婴斋戒的斋宫,结果被子婴的伏兵刺杀。

赵高三族也被子婴下令全部诛杀。

子婴杀了赵高,文武大臣一致拥立子婴为秦王。

反秦将领中是谁先入关中?

楚怀王令项羽随宋义救赵的同时,又派刘邦向西进攻关中,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于是率军从彭城出发,攻打秦军。

由于秦军的主力部队都在与项羽的部队厮杀,无力顾及刘邦,他就乘虚率军攻破了武关(在今陕西),攻入关中。

子婴杀了赵高后,派了5万兵马守住峣关(在今陕西)。

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峣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峣关正面,从东南侧面打进去,杀死守将,彻底消灭了这支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诸侯军进抵灞上(在今陕西)。

后又与秦军多次交锋,秦军屡败。

最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遂入咸阳,秦朝灭亡。

刘邦为什么得民心?

刘邦的军队开进了咸阳后,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约法三章,对众百姓说: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抢劫的办罪严罚。

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

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并命令全军将士认真执行。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都甚为称赞,高兴得不得了。

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

从此,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深受广大百姓的爱戴。

后来刘邦能夺取天下,与“约法三章”也有很大关系。

楚汉之争由谁而起?

刘邦攻下咸阳后,一想到项羽,就有些不安。

项羽实力雄厚,拥有几十万大军,随时可能开进咸阳。

于是,刘邦就听从手下人的建议,派人死守函谷关,不让任何诸侯进关。

巨鹿之战大获全胜后,项羽带领着千军万马向咸阳进发。

来到函谷关,一看城门紧闭,项羽便说:“我是大将军项羽,你们速速打开城门。”

把守城门的士兵答道:“沛公有令,没有他的批准,谁也不许进关。”

项羽大怒,命英布率兵攻城。

英布攻破函谷关后,项羽带领大军继续西进,把军队驻扎在鸿门(在今陕西)。

项羽安营扎寨后,有人来报: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求见。

原来曹无伤一看项羽军队壮大,刘邦没法与之相比,便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当关中王。

曹无伤走后,项羽召集群臣商议,决定次日攻打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曾经杀过人,张良仗义相救,项伯始终不忘救命之恩。

项伯一听说项羽攻打刘邦,知道张良也在刘邦手下,很担心他的安危,便连夜乘快马去见张良。

张良听后,吃了一惊,忙来见刘邦。

刘邦一听,吓得惊慌失措,忙问道:“那我们应如何应敌呢?”

张良说:“项羽军队40万,而我们只有10万,如果硬拼,很可能被打败,我们不如请项伯回去说您不敢称王,正等项羽将军前来做决定呢!”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为了巴结项伯,刘邦提出与项伯联姻,项伯心里非常高兴。

项伯回到军营之中,便为刘邦求情,并说刘邦明天便来谢罪。

项羽听了项伯的一席话,就下令明日不再攻打刘邦。

次日一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随从100多人来见项羽。

刘邦一见项羽就说:“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你我二人合力破秦,没想到我先入关。

我在这里日夜盼望将军到来,现有小人在挑拨将军和我的关系啊!”

项羽说:“这是曹无伤说的。”

接下来,项羽摆酒设宴款待刘邦。

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席间,亚父范增几次以眼色示意,让项羽杀刘邦,可项羽视而不见。

范增一看项羽没有杀刘邦的意思,便起身离座,找来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名,乘机杀了刘邦。

张良一看项庄舞剑,便给项伯使了个眼色,项伯也拔剑起舞来保护刘邦。

接着,张良便找了个借口出去见樊哙。

随后,樊哙持剑带盾闯入大厅,项羽见樊哙怒目闯入,大声问道:“哪里来的人?”

张良连忙答道:“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

项羽吩咐侍从赏给他一坛酒和一只生猪腿。

樊哙把酒一饮而尽,把生猪腿放在盾上,用宝剑割开,放在嘴里大口吃着。

项羽一看,果然是位壮士,便说道:“壮士,还能再饮吗?”

樊哙说:“臣连死都不怕,还怕再喝一坛酒吗?

怀王与诸将有约:谁先破秦入咸阳便可称王,沛公今破关而未有封赏,大王却听小人之言,欲杀有功之臣,这样和暴秦又有什么区别呢?”

项羽哑口无言。

过了一会,刘邦起身上厕所,张良跟出去。

张良让樊哙保护着刘邦火速离开,刘邦说:“我还没有告辞呢!”

张良说:“做大事不必太顾虑小节,行大礼不必拘泥于细小的谦让。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告什么辞啊?

我来代你辞谢。”

于是,刘邦从小道逃跑了。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从此,揭开了楚汉争天下的序幕。

项羽分封十八王是怎么回事?

鸿门宴之后,项羽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直入咸阳。

进了咸阳城后,项羽的军队杀了秦王子婴,毁了许多宫殿,又抢走了许多宝物,认为大功告成,可以衣锦还乡了。

亚父范增对项羽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壤肥沃,可以在此称霸。

秦始皇就是占此有利条件,才得天下的。”

项羽不以为然,说:“富贵不回乡光宗耀祖,怎么行呢?

秦始皇虽然在此得了天下,不照样被我推翻了吗?”

范增说:“您如果执意回江东,也要先把此地之事料理妥当,再起身也不迟。”

项羽说道:“亚父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项羽就想分封天下诸侯。

范增劝阻说:“项将军,您如果想统一天下,就不应该分封诸侯,而应像秦始皇那样设立郡县,所有大权集中在您一人手中。”

项羽听后,很不高兴,说:“亚父,你怎么让我学暴君秦始皇呢,那不会遭到天下人的反对吗?

我身为楚国贵族,应分封天下诸侯,才能得人心。”

范增一看项羽如此固执,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项羽想:如何分封呢?

自己可以称霸诸侯,别人也都很好安置。

可刘邦怎么办呢?

让他做关中王,自己心里不甘心;不让他做,又怕别人说自己有违楚怀王的旨意。

于是,项羽请求楚怀王,让他收回当时的承诺,改变原来的约定。

楚怀王本来就想夺项羽的军权,立即拒绝了项羽的请求。

项羽大怒,准备废了楚怀王,范增建言:“天下未定,不可轻举妄动,您与其废了楚怀王,不如收回封王的大权,驾空了他!”

项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开始分封诸王。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到偏远的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市)去建都;他还不放心刘邦,又在刘邦附近分封了三地:雍、翟、塞,封秦朝的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以防止刘邦东进;又分封了其他一些起义有功的将领和六国旧贵族为王,总共封了十八个王。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凌驾于十八个王之上,建都于彭城。

然后,项羽带着自己的军队返回彭城,衣锦还乡了。

霸王别姬是怎么回事?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五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逼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

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亲自率主力军三十万与刘邦本部军二十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完了。

他想带领一支部队冲杀出去,与汉军决一死战,但是刘邦和诸侯的人马多如虫蚁,把楚军包围得密不透风。

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一见无法突围,只好带兵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要小心防守,准备瞅准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心事重重,愁眉不展。

项羽的妻子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一筹莫展的样子,便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三更时,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呼呼作响,风声里还夹着歌声。

项羽侧耳细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全是楚人歌曲,唱歌的人很多。

项羽听到四面八方都是楚歌,一下子愣住了。

他想: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在唱楚歌呢?

项羽听着听着就抽出随身带的宝剑,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歌的大意是:力气大得能拔倒一座山,气魄大得能压倒天下好汉,由于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向前跑。

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

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呢?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如泣如诉。

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这时,虞姬为不拖累项羽突围,自刎而死。

项羽悲愤万分,抱着虞姬的尸体痛哭不已。

项羽为什么自刎而死?

虞姬自杀之后,项羽埋葬了虞姬,跨上乌骓马,带上自己的八百子弟兵冲杀出了汉军的十面埋伏包围圈。

刘邦知道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5000骑兵紧紧追杀。

项羽及自己的八百子弟兵与追击的汉军不断搏杀,渡过淮河,他的身边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又经一阵打打停停,等到了东城(在今安徽)时,原来的一百多人只剩下28人。

随后,项羽把剩下的28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这时,汉军已像蝼蚁一样围了上来。

项羽猛喝一声,向汉军冲去。

汉兵抵挡不住,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

项羽冲杀到了东山下,所剩的四队人马也陆续赶来,一人未少!项羽豪气顿生,又带着28名亲兵冲向汉军。

经过一阵厮杀,项羽斩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自己的楚兵只阵亡两人。

最后,他带着26人杀出汉兵的包围,一直往南跑,到了乌江(在今安徽)。

乌江的亭长听说项羽败退,已备好一条小船停在那里。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并安慰项羽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

江东的人民对大王忠心耿耿,您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

可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

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说完,项羽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26个兵士也都跳下马,个个手持短刀,同追上来的汉兵展开肉搏。

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但楚兵也在此间一个个倒下,项羽的身上也有十几处受伤。

项羽浑身是血,站在江边,最后朝江东方向望了望,然后毅然回转身,怒视汉兵,挥剑自刎。

韩信千金一饭酬漂母的典故有何启示?

韩信(约前231-前196),西汉开国功臣,公元前三世纪最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韩信从小家里很穷,父母双亡后,他无依无靠,不会种田,又不会经商,只得到处流浪,到别人家里混口饭吃。

有一段时间,他住在南昌亭亭长家里。

刚开始,亭长全家对韩信还算客气。

过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就有些不满了,不是给韩信白眼,就是对韩信说些难听的话。

韩信不好意思再呆下去,就准备找亭长夫妇告辞,刚一到门口,就听见亭长的老婆说:“光养着一个只吃饭、不出力的人,他若再不走,我们就得想点办法。”

那个亭长说:“再不走,就撵他走!”

韩信一听这话,退了回来,不辞而别。

韩信离开了亭长家,无以为计,看到鱼市上有人卖鱼,就想以钓鱼为生。

于是,韩信借了点钱买了鱼竿和鱼弦,来到河边钓鱼。

这一天,韩信早早来到河边,到了中午一条鱼也没钓到,肚子饿得直叫。

这时,一位大娘在河边洗衣服,知道韩信是个穷孩子,从小就没了父母,很同情韩信,便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韩信吃。

韩信实在是饿极了,道了声谢,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一连好几天,那位好心的大娘每天中午都分给韩信一些干粮。

韩信实在过意不去,倒身下拜,说道:“大娘,我天天吃您的干粮,将来我有本领之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

老大娘听了,叹了口气,说:“我看你可怜,才给你干粮吃,我能指望你报答我什么呢!”

韩信听了之后,十分感动,心想:将来等我有了本事,一定好好报答这位老大娘。

后来,韩信追随刘邦打天下,立下了大功。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

被封为王爷的韩信衣锦还乡后没忘记那个给过他干粮吃的老大娘,他派人把老大娘接到自己府中,还赐给她一千两黄金。

韩信“千金一饭酬漂母”的典故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