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华娱之黄金年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九十七章 邵氏(3 / 5)

作品:《华娱之黄金年代

为了商业利益,就知道疯狂拍片,底线无限放低,品质参差不齐。吵吵闹闹、装神弄鬼、打打杀杀,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这些素材,观众审美也会疲劳。

旧时观众对视觉艺术还要求不高,一家独大还可以保持着。但是,一旦有了竞争对手,弊端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韩国电影开始兴起,分羹东南亚市场,好莱坞咄咄逼人,邵氏就全面处在被围剿状态了。

另外,在公司治理上,邵氏对下面的人过于抠门,导致新人不进,高人出走,人才流失过于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加重了邵氏的没落。

了解邵一夫的人都知道,邵一夫搞电影是极其精明的,别看他邵氏家大业大,旗下明星无数,实际上不仅拍片图省钱,对那些再牛气、再风光的明星、演员、导演也是很刻薄的。

邵氏这套苛刻的利益分成机制,做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时还行得通,一旦对手出现,就会大量人才跳槽。

1970年后期,一些优秀的导演与演员都开始集体出走,或自立门户。比如分出来的邹文淮、何贯昌等人,给邵氏的冲击是重大的。

加上随着邵一夫慢慢老去,后期的邵氏,主心骨缺乏,投资不断失败,主业陆续转移,更是让这个公司前景迷茫,处境雪上加霜。

事实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邵逸夫对于中国电影,其实就有了错误研判,认为电影必然没落,电视才是王道。

那时,港岛的本埠市场已支撑不住,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邵一夫似乎有意放缓。自那时起,邵氏的电影业务就不断收缩,后来更是卖出全部院线,两年后直接宣布电影停止生产。

邵氏是以电影起家,以电影辉煌,也以电影为标签的一个公司,轻而易举就放弃最大优势,状况可想而知,结果,电影停顿了,电视又不温不火,邵氏转型没有成功,1980年代后,辉煌已经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