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史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8章:爱沙尼亚共和国(1 / 2)

作品:《史册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简称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国土面积45339平方公里。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全国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254个,首都为塔林。截至2022年1月,爱沙尼亚人口133万。主要民族有爱沙尼亚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

爱沙尼亚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沙俄和苏联占领统治。1918年2月24日爱宣布摆脱沙俄统治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在此期间,爱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武装斗争。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独立。1940年6月,前苏联出兵爱沙尼亚,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脱离前苏联,宣布恢复独立。同年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为成员国。爱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5月1日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区,201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爱沙尼亚目前是北欧理事会、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北约成员国,为世界高收入经济体之一。2021年经济呈复苏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269欧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爱沙尼亚共和国

外文名: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

简称:爱沙尼亚

所属洲:欧洲

首都:塔林

主要城市:塔尔图、纳尔瓦

国庆日:1918年2月24日

国歌:《我的土地我的欢愉》

国家代码:EST

官方语言:爱沙尼亚语

货币:欧元

时区:UTC+2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总理

人口数量:133 万(截至2022年1月)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月)

主要民族:爱沙尼亚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

国土面积:45227平方公里

GDP总计:372亿美元(2021年)

人均GDP:19269 美元(2021年)

国际电话区号:+372

国际域名缩写:.ee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国鸟:家燕

国花:矢车菊

国树:橡树

人类发展指数:(2014年)

最大城市:塔林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4公吨(2011年)

出生时预计寿命:76岁(2013年)

贫困人口比例:%(2012年)

收入水平: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受沙俄统治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

第一次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军队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海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11月革命,随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苏俄借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国内的德裔居民组建了志愿军团,和新组建的爱沙尼亚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1919年2月1日,曾经率兵参加芬兰内战的德国将军戈尔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领由德国军人组成的“自由军团”(Freikorps)前往爱沙尼亚援战,最终令苏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苏俄“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

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39年8月,苏德签订秘密条约,将爱沙尼亚划入苏势力范围。

被苏联吞并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根据这一秘密附件,苏联于9月25日与爱沙尼亚开始谈判,9月28日与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在战争期间占领某些港口和军事设施、并在有关地区驻军的权利。1940年6月16日,苏联向爱沙尼亚提出所谓“保证实施互助条约和防止反苏挑衅行为”的要求,随后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员,废除宪法,建立了共产党政府。

1940年6月,苏联出兵爱沙尼亚,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沙尼亚为成员国。

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经过“公民投票”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占领和吞并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承认,美国还冻结了爱沙尼亚家银行存放在美国的黄金。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入侵苏联,3个星期后德国军队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军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原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理约里·乌尔洛特斯宣布成为总统(原总统康斯坦丁·帕茨已于1940年被苏联逮捕),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方。

由于爱沙尼亚人与德国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遭到苏联的严厉惩罚。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立陶宛、西乌克兰的类似游击队战斗至1950年代),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为了惩罚爱沙尼亚人的合作,苏联还调整了该加盟共和国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了俄罗斯。从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以改变该共和国的人口构成。至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该共和国内的比例已从1941年的90%下降至48%。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爱沙尼亚的控制有所放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爱沙尼亚人被允许与外国联系,1960年开通了塔林至赫尔辛基的轮渡。在爱沙尼亚可以自由收看芬兰的电视节目。戈尔巴乔夫时代,对爱沙尼亚的控制进一步放松,该国开始出现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及政党,例如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绿党、爱沙尼亚民族独立党等。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第二次独立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8·19政变,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zhuxi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8·19政变”失败后,苏联国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1991年9月6日决定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独立,并委托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和以平等的成员身份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06年9月23日,经过两阶段的总统选举,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韦斯当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爱沙尼亚位于东海岸,面积45227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

气候

爱沙尼亚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气温7℃,夏季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水文

爱沙尼亚淡水资源丰富,截止2013年拥有大小河流7000多条,其中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16条。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162公里)、帕尔努河(144公里)、帕尔特萨马河(135公里)等,但由于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发电潜能低。最大湖泊是与俄罗斯交接的楚德湖,总面积3555平方公里,为欧洲第四大湖,其中爱沙尼亚拥有的水域面积为1529平方公里。第二大湖泊为沃尔茨湖,水域面积271公里。全国水域总面积2840平方公里。

时区

东2区,采用夏时制,冬季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夏季晚5小时。

自然资源:

矿产

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油页岩(探明的储藏量约60亿吨)、磷矿(储量约40亿吨),石灰岩等。森林面积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人均木材拥有量达178立方米。

生态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2年9月26日公布了其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爱沙尼亚在空气质量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名列第一。该数据库包括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近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这些城市包括首都城市和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

森林

爱沙尼亚森林覆盖率高达48%,超过半数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得非常好。境内湖泊、沼泽众多,森林、沼泽、湖泊、河流几百年来按照自身的速度演变,极少有人为的干涉。

行政区划:

区划

全国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共254个。

15个省具体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萨列省、里亚内-维鲁省、依达-维鲁省、雅尔瓦省、维良地省、耶盖瓦省、塔尔图省、维鲁省、瓦尔加省、贝尔瓦省、帕尔努省和里亚内省。

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于1248年丹麦王国统治时期,1991年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塔林市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

塔林港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共分8个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人口为万。

人口民族:

爱沙尼亚统计局2014年1月公布了独立以来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总人口1312000人,其中拥有爱沙尼亚籍人口为110万。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减少75816人,下降%。总人口中,男性60万人,占比%,女性万人,占比%。民族构成:爱沙尼亚族占%,俄罗斯族占%,其他民族占%,不明国籍人口占%。

爱沙尼亚人宗教信仰不强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数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会。俄罗斯人信东正教。源于古代拜物教的宗教传统也有一定的保留。

国家象征:

国名

爱沙尼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俄语Эсто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简称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在波罗的语中义为”水边居住者“。

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Eesti)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称那些住在东斯堪的纳维亚的部族们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 中用了一个稍微不同的词”aestii“来形容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自己广泛运用“Eesti”这个国家,该名称不早于19世纪。

国旗

爱沙尼亚旗(爱沙尼亚语:Eesti lipp)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1:7。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为105 × 165 厘米。在爱沙尼亚语中,国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为“蓝—黑—白”),是以色条的分布从上往下称呼的。

国徽

爱沙尼亚国徽是根据原爱沙尼亚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制定的,中心图案是金地上的三头蓝色雄狮。这些雄狮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丹麦统治时期。国徽基部是翠绿的北欧橡树枝叶。爱沙尼亚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异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史,爱沙尼亚民族饱经沧桑,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爱沙尼亚徽就是爱沙尼亚历史和文化的鲜明写照。

国歌

《我的土地,我的欢愉》

歌词大意:万岁卡莱瓦之子,光荣民族,我们祖国如磐石般屹立! 苦难未曾磨灭你的勇气,你冲破了数世纪的束缚。 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 在麦田,镰刀收获饱满金穗,在工厂,铁锤铮铮汽笛喧腾。 愿苏维埃的活力永远旺盛,勤劳的园丁把幸福播撒! 在我们联盟的姐妹民族中,爱沙尼亚,你坚定地行进在前! 你高举着列宁的光辉旗帜,勇往直前地走向共产主义。 我们的党会永远伴随你,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成长在她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家园公正和谐又美丽!

国花

矢车菊(拉丁学名:Centaurea cyanus )菊科矢车菊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70厘米,直立,分枝,茎枝灰白色,基生叶,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总苞椭圆状,盘花,蓝色、白色、红色或紫色,瘦果椭圆形,花果期2-8月。

矢车菊的故乡在欧洲。它原是一种野生花卉,经过人们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变大了,颜色变多了,有紫、蓝、浅红、白色等品种,其中紫、蓝色最为名贵。在德国的山坡、田野、水畔、路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它被德国奉为国花。

此种既是一种观赏植物,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边花可以利尿,全草浸出液可以明目。瘦果含油率28%。

国鸟

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像镰刀,尾分叉像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

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爱沙尼亚和奥地利的国鸟。

政治体制:

政体

爱沙尼亚自1991年恢复独立以来,政治局势总体稳定,但党派斗争激烈。2016年11月,由中间党、社会民主党和祖国联盟-共和国党组成的三党联合政府成立。

2019年3月,爱沙尼亚改革党在举行的爱沙尼亚议会选举中获得34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卡拉斯未能成功组阁。中间党zhuxi拉塔斯于当年4月成立由中间党、保守人民党和祖国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并出任总理。2021年1月,拉塔斯因中间党可能涉嫌腐败辞去总理职务。随后,卡拉斯成立由改革党和中间党组成的新执政联盟,卡拉斯出任总理,14名部长职位由两党均分。同年3月,拉塔斯当选爱沙尼亚议会议长。

2022年6月3日,爱沙尼亚总理、改革党zhuxi卡拉斯宣布,由改革党和中间党组成的爱沙尼亚联合政府中所有7名中间党部长当天被解除职务,其职位分别由7名改革党部长兼任,直至新的联合政府成立。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92年6月28日通过,7月3日生效,除序言部分外共分15章、168条。宪法确定,爱沙尼亚是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独立和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剥夺。爱沙尼亚实行三权分立的多党议会民主制。

议会

爱沙尼亚议会一院制,共101个议席,任期四年。主要职能:通过法律;决定全民公决;选举共和国总统;批准或宣布废除条约;授权总理组成政府;通过并批准国家预算;决定对共和国政府、总理及部长进行不信任投票;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解决宪法所规定的总统、政府、其他国家机关或地方政府职权以外的所有行政问题等。年满21周岁且有选举资格的公民均可竞选议员。第14届议会共有5个政党,分别是改革党(34席)、中间党(25席)、保守人民党(19席)、祖国联盟党(12席)及社民党(10席),此外有无党团议员1人。2021年3月,前总理于里·拉塔斯(JuriRatas,中间党zhuxi)当选议长。

政府

改革党zhuxi卡娅·卡拉斯出任总理,内阁成员包括改革党部长7名:财政部长凯特·彭图斯-罗西曼努斯(Keit Pentus-Rosimannus),社会保障部长西格内·瑞萨洛(SigneRiisalo),国防部长卡勒·拉内特(Kalle Laanet),农村事务部长乌尔马斯·克鲁斯(Urmas Kruuse),教育与研究部长莉娜·科斯纳(Liina Kersna),外贸企业与信息技术部长安德烈斯·苏特(Andres Sutt),司法部长玛丽斯·劳瑞(Maris Lauri)。中间党部长7名:外交部长伊娃—玛利亚·利梅茨(Eva-Maria Liimets),环境部长特尼斯·莫德尔(Tõnis Mölder),wenhuabu长提特·特里克(Tiit Terik),经济事务和基础设施部长塔维·阿斯(Taavi Aas),公共行政部长雅克·阿普(Jaak Aab),内政部长克里斯蒂安·贾尼(Kristian Jaani),卫生与劳动部长塔诺尔·基克(Tanel Kiik)。

司法

分城乡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级。爱沙尼亚全国有城乡地区法院4个,另在塔林市和塔尔图市各设1个行政法院,共有法官120人;有上诉法院3个,法官48人。最高法院是爱沙尼亚终审法院,同时履行爱沙尼亚宪法法院职能。最高法院院长马特· 拉斯克(Mart RASK),2004年5月1日就任。总检察长诺曼·阿斯(Norman AAS),2005年2月7日就任。

政党

主要政党有:改革党、祖国联盟-共和党、社民党、中间党、人minlian盟、绿党,另外还有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俄罗斯人党、基督教人民党等小党。

(1)改革党(Estonian Reform Party),执政党,成立于1994年,共有成员11000人(2012年1月)。属右翼自由党,党zhuxi为安德鲁斯·安西普(Andrus Ansip)。

(2)祖国联盟—共和国党(Pro Patria and Res Publica Union),执政党,2006年6月由祖国联盟与共和国党合并而成,共有9000余名成员(2011年初)。属极右翼政党。党zhuxi为乌尔马斯·雷恩萨鲁。

(3)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在野党,原名为温和党(The Moderates),成立于1996年,2004年2月改为现名,2012年2月与爱沙尼亚俄罗斯党(Estonian Russian Party)合并,共有4500名成员(2012年2月)。属中右倾向的政党,党zhuxi为斯旺·米克塞尔(Sven Mikser)。

(4)中间党(Estonian Center Party),在野党,成立于1991年,共有12000余名成员(2011年初)。属中左翼政党,党zhuxi为埃德加·萨维萨尔(Edgar Savisaar)。

(5)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原名为温和党(The Moderates),成立于1996年,2004年2月改为现名,2012年2月与爱沙尼亚俄罗斯党(EstonianRussainParty)合并,现有党员约6000人。属中左社会民主政党,党zhuxi为劳里·莱梅茨(LauriLäänemets)。

较有影响的政党还有:爱沙尼亚保守人民党(Estonian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由原人minlian盟和爱沙尼亚爱沙尼亚运动党于2012年5月合并而成)、绿党(Estonian Greens)、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俄族人党(Russian Baltic Party in Estonia)、爱沙尼亚基督教人民党(Estonian Christian People’s Party)、爱沙尼亚社会民主劳工党(Estonian Social-Democratic Labor Party)、爱沙尼亚民主党(Estonian Democratic Party)、爱沙尼亚独立党(Estonian Independence Party)、农民党(the Farmers’ Party)和俄族人团结党(Russian Unity Party),爱沙尼亚联合左翼党等。

政要

阿拉尔·卡里斯:总统,1969年生。1981年-2003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03年-2007年,任爱沙尼亚生命科学大学校长;2007年-2012年,任塔尔图大学校长;2013年-2018年,任爱沙尼亚审计长;2018年-2021年,任国家博物馆馆长;2021年8月31日,当选总统;2021年10月11日,就任总统,任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