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烟雨东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七部分:秦晋争锋,折戟襄阳 203:割发粘须桓石秀,虚兵三欺裴文略(1 / 2)

作品:《烟雨东晋

自从前番兵败,损兵折将,荆州兵马大伤元气。都督桓豁连病多日,愈加严重,帐内除了长子桓石虔,次子桓石秀、三子桓石民也赶到身边。浑浑噩噩许久的桓豁,慢慢醒来,见只有三个儿子陪在左右,桓豁孱弱问道:“众将可曾到齐?”

桓石虔道:“父帅...诸位将军皆在帐外,肯否召见。”

“传来见我。”等了少时,桓石虔把众将传入帐内,军师郝隆、大将夏侯澄、桓伊、竺瑶、毛穆之、毛安之等将领、一并入帐,跪倒榻前。

桓豁道:“本督挥师东川,连战数载,不能入蜀,反遭败绩,抱恨此生。”

毛穆之道:“大都督,何必如此挂怀?匡复天下,绝非一日之功,今秦国强势,还请大都督安心养病,不可操之过急。”

夏侯澄道:“成败由天,大都督已心忧成疾,只恐壮志未酬,反害性命,望都督安心养病。”

“两川激战,四载有余,桓豁无才,至负朝廷,遗恨交加,死不足惜。”桓豁吟道。

“大都督保重啊......”郝隆道。

身后众将,跪在地上,连呼保重,桓豁道:“我死之后,大军班师,三军不可戴孝,儿郎不得哭丧,以免秦军得知,趁丧来袭。”

夏侯澄问道:“若秦军来追,又当如何?”

“大军班师,当在渝州江岸登船,沿长江返回,若秦军来追,铜锣峡山险绝地,可设疑营,真真假假,徐徐而退,秦军必不敢追。”

“若秦军识破,再当如何?”

桓豁道:“次子石秀,长相最肖于我,割发为须,可吓追兵。”

“大都督果然神机妙算。”夏侯澄道。话音未落,只见长子桓石虔进帐说道:“父帅,朝廷已命中书令王献之为使,赶来探望。”

“快...快请...”

王献之进入大帐,一见众将跪在榻前,桓豁病入膏肓,王献之快步走到榻前,躬身言道:“太后命下官前来,乃为授大都督开府、持节,以便临机专断,决策军务。”

“太后待臣,恩宠莫及,桓豁知命,难报皇恩......西川未复,岂敢受开府之职,愿尽忠言,望太后允纳。”

“大都督尽管说来,太后叮嘱下官,此行务必言听计从,权宜行事。”

桓豁道:“我儿取奏疏来。”

桓石秀呈上一封奏疏,桓豁道:“秦国日益强盛,大晋难以长治久安,帐下众将,皆为栋梁之才,务必知人善用,奏请朱序任南中郎将、镇守襄阳;桓伊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夏侯澄为随州太守;毛穆之为益州刺史、监沔中军事......”

话未说完,只见手臂一垂,一命归天,众人赶忙召唤,不醒人世,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还未来得及受开府的桓豁,病重离世,时年五十八岁。桓豁一生,外俊内秀,儒雅多姿,文武兼备,忠贞许国,在桓氏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东晋朝廷痛失帅才,追赠桓豁为大司空,谥号为敬。后人朱长孝有诗为赞:

家国盛衰成俊良,多依贤帅佑兴亡。兵戎威志传荆蜀,才秀美名存鄂襄。

振武修文承节制,智兼略备守清霜。满腔忠勇书青史,肝胆一生长留香。

依据桓豁生前遗嘱,身死之后,三军不可戴孝,儿郎不得哭丧,大队晋军密不报丧,纷纷拔营,撤出东川,班师回荆州。中书令王献之跟随大队人马,一起撤走,各营将士依照桓豁遗策,在铜锣峡扎下疑营,交替而撤,由长江沿水路返回京师。

撤兵消息,被秦军探马发觉,报于大营。前秦大帅杨安坐在中军宝帐,沉思少时,说道:“前番沱江大败桓豁,听说桓豁病重,此番急于退兵,莫非桓豁已死?”

军师权翼道:“主帅生死大事,但未见晋军发丧披白,想必桓豁未死。”

杨安道:“桓豁善于兵法,多怀计谋,如今退兵,追是不追?”

权翼和众人都不知晋军内部实情,面面相觑,只见降将裴文略道:“桓豁死与不死,已无干系,末将愿率一支精骑,追击退兵。”

杨安道:“桓豁死没死,已是穷途末路,就命裴文略点精骑兵一万,追击晋军,不得有误。”

“得令!”

军师权翼赶忙说道:“且慢!兵法云:穷寇莫追。裴将军追击,且行且探,以免中计。”

“末将明白。”

裴文略点齐一万精骑兵,率兵追赶,马不停蹄,直逼铜锣峡。追兵都是骑兵,也无多少辎重粮草,一路风驰电掣,距离撤退的晋军越来越近,惊动了晋军后队的探马。

晋军探子策马飞奔至渡口,探子作揖言道:“启禀中书令,叛贼裴文略率兵数万,正往铜锣峡而来。”

王献之道:“大都督真是妙算,果不其然,追兵已到。”

桓石虔道:“末将断后,诸位将军,先行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