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肥饵(1 / 4)

作品:《三国:开局孙策让江东

九江郡。

鲁肃走在芍陂新建的堤坝上,望着远处的场景,绵延的稻田中,稻已经成熟,附近的民众正在军士的保护下收割着。

刘兴离开寿春之后,留了周瑜、鲁肃两人坐镇淮南。

周瑜为都督,掌控军事,鲁肃为九江太守,注重内政。

内政之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屯田。

寿春处在淮河中游,有陂田之饶。

所谓陂田,便是当年楚国的孙叔敖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后形成的农业灌溉区。

淮河上游地形冈峦起伏,常年干旱;下游又处在低洼的平原地带,湖泽密布,常年泛滥。

无论是干旱缺水,还是湖水泛滥,对于农业生产都是不利的。

可到了寿春附近,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这里地势平缓,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水系众多,可谓沃野千里。

芍陂在寿春城南八十里,处于大别山的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

孙叔敖根据地形特点,组织当年的楚国民众修建水利工程,将附近群山的水系引导到了低洼的芍陂中,同时又修建了五座水门,雨季蓄水,旱季放水。

从此之后,芍陂成了水源充沛的人工蓄水池,灌田万顷,每年都能稳定产出大量的粮食。

楚国自此强盛,在中原与晋国的争霸中占据上风。

到了今日,楚国虽然早已经灭亡,可当年孙叔敖修建的水利工程还在,惠及淮南百姓数百年。

刘兴接手寿春之后,便组织人手开始重新修治芍陂。

如果江东与曹魏的边境线在长江,那么这里便是冲突地带,无法进行稳定的生产,除了军事上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多少的意义。

将防线从长江推到淮水一线,对于刘兴来说,不仅军事上获得了地理优势,更能取得这座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数百年的发展,芍陂附近早已经不是当年灌田万顷的规模了。

经过袁术之乱后,淮南人口流失严重,出现了大量无主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