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辰时,四刻(1 / 2)

作品:《再死一次就无敌了

辰时,四刻。

百名装备精良的禁卫军,站在金銮殿外朱红的檐柱旁。富丽堂皇的宫殿内,是大炎的文武百官。左边官员的官袍上绣着各类飞禽,右边官员的官袍上绣着各种走兽。按照官阶,位列左右。

掠过百官,最前方是手持拂尘的大太监,再往后则是龙椅。可这把象征着权利的宝座上,此刻却是空空如也。

大炎女帝刘芸,今年五十二岁。传闻她年轻时纵欲过度,导致身体变得很虚。还有一种说法,是她生下太子赵瑾时落下病根。无论真相是什么,女帝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确实大不如前。

就算偶尔上朝也不愿坐龙椅,更偏爱靠墙的珠帘后面,这样更自由些。

今年是炎历二十三年,丁巳年。

己酉年,即炎历十五年,有八名言官死谏。称先帝驾崩时女帝以太子年幼为由,把持朝政数载。如今当朝太子赵瑾已及弱冠,理应归还大周皇位。

女帝大怒,将言官们下狱。试图通过严刑审讯,问出幕后主使。

事实证明好汉是少数,而孬种是大多数。为了活命,有言官当庭翻供。被指认者为活命,又供出一人。如果供无可供就攀咬,将辅国重臣全部牵连。

她不管这些人以前立过何等功劳,一律按谋反罪论处。上京城内的官员更是被替换过半,史称‘己酉事变’。

天下悠悠,众人之口难堵。

纵然女帝杀光了反对者,可心里始终膈应得慌。也不知道是赌气还是在意外界评价,此后竟再也没坐过龙椅。

这般大环境下,无人公然反对。但谁又知道,背地里是怎么骂她的?读书人确实不善杀伐,但笔杆子可不弱。

己酉事变后,朝廷一度陷入停摆的状态。可随着当年的科举结束,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翰林院有傲骨的学士不少,但你不干有得是寒门子弟干。

见官职来一人少一个,称病辞官的文臣们再也坐不住了,陆续出山效力。

先帝赵淼在位时,国家大事通常由宰相总领六部商讨出解决方案,再交由宦官组建的内阁批红,最终呈报皇上。

到了女帝刘芸执政期间,为了扼制宰相的权力,将职位一分为二。

前礼部侍郎石怀仁擢右宰相,负责礼部、刑部和户部的诸多事宜。左宰相由女帝年轻时豢养的面首周易担任,负责余下的吏部、兵部和工部。

要知道吏部管文选考功,兵部管武选武库,都是朝里最好的肥差。这下全落入面首之手,扶持意味再明显不过。

提到这位左宰相周易,就不得不多说两句。他世代屠户,与舞文弄墨的文人没有共同话题。能够登上炎国权力的高层,全都是拜他弟弟周仓所赐。

炎历七年,刘芸的女儿少陵公主得到一位又高又帅的面首周仓。因其某方面特别擅长,便介绍给了自己的母亲。

周仓得宠后,没忘记家人。经常给女帝吹枕头风,说他哥哥周易有双如簧巧舌,技术丝毫不逊色于自己。如此两兄弟先后入朝,成为女帝身边的宠臣。

巅峰时期,周家两兄弟的权力比宰相和内阁加起来都要大。必须给他们送足够贵重的礼物,才有资格见到女帝。

这种靠一技之长获得地位的人,自然遭到天下学子鄙夷。他们没有辱骂女帝的勇气,却敢私下编排周家兄弟。

或许是因为忠于皇室,亦或是不站队的缘故。由官宦们组建的内阁,在己酉事变中罕有地没有出现伤亡。首席执笔太监洪清平失踪后,由他的干儿子洪安接任以往职务,重组为新内阁。

目前的炎国朝堂,在刘芸的运作下已经另成体系。若遇重大事件,会由左宰相或右宰相共同提出方案。如果双方对内容均无异议,才会交内阁审核。确认后呈报女帝,进行最终的拍板。

碍于左右宰相间立场不同,多数方案都不符合共同利益。导致许多事情都不用通知女帝,大大降低了工作量。

唯有双方获益或者其中一方做出妥协,才能推动方案的执行。若是达不成共识又必须解决,就得自己搞钱处理。

没钱或者不愿意掏自己的钱推动方案执行怎么办?那就苦一苦百姓吧。毕竟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曾有官员批评女帝严重怠政,后果可想而知。当天谏言第二天不到就人间蒸发,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其踪迹。

随着年龄增大,女帝的上朝次数越来越少。不过左右宰相以及内阁这三驾马车,还是能够维系大炎的日常运转。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正当大太监高声询问时,一位内阁太监从龙椅右侧的偏门跑进来。

他凑到大太监旁边耳语了两句,随后躬身作揖悄悄退出金銮殿。

文武百官们又不是瞎子,知道多半是女帝传话,都十分默契地待在原位。

果不其然,大太监将仙气飘飘的拂尘往右肩上一搭,尖细着声音喊道:

“陛下口谕。”

原本站着的大臣们,闻言纷纷跪拜下来口诵万岁。大太监像是很喜欢这番景象,视线从众人身上一一掠过。约莫过了十多秒,才肯宣布后面的内容:

“陛下说了,今晚灯会时会有重大的事情宣布。所有二品及以上的官员必须到场,不许告假,钦此。”

这云里雾里的传旨,说了完全等于没说。许多官员面露疑惑之色,不明白女帝的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

他们能坐上今天的位置,都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既然大太监没说具体缘由,只有届时等女帝亲自宣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退朝!”

朝声方落,人如潮退。

文武百官按照出身、籍贯、师从等各种因素,聚成一个个小团体而行。

出了金銮殿,一批翰林院的文官簇拥在右宰相石怀仁的周围。他们顺着百米台阶而下,同时装作不经意地环顾周遭。在确认周围没有左宰相和内阁的眼线后,终于忍不住小声议论道:

“适当陛下口谕,说今晚要宣布重大事情,莫非……她是想退位让贤?”

“若果真如此,那对我们对太子对大炎来说都是一桩天大的喜事。”

甲午年先帝驾崩,刘芸夺得皇权并更改年号,就引得许多人不满。后来发生己酉事变,大家更是敢怒不敢言。

“陛下年纪也大了,已经许久没有治理朝政。如果在这个时候隐退,或许还能卖个人情安度晚年。”

女帝在位二十年间,不仅将反对自己的势力连根拔起。就连赵家旁支的亲眷子嗣,也被扣上各种罪名处死。使得普天之下,只有她与先帝赵淼生下的赵瑾具备皇室血脉。日后若是太子继承皇位,这层母子关系就是最好的保命符。

随行的京兆尹抿了抿嘴唇,犹豫片刻后提出不同意见:

“陛下传召御医的频率不高,怎么也能再坚持几年。依下官愚见,这回多半要革了左宰相的职。毕竟,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去养心殿侍寝。陛下默许他们贪污这么多年,是时候清算了。”

身旁的官员思考着这种可能性,旋即认可地点点头,开口提出佐证:

“这番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近几年国库亏空,银子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吏部、兵部和工部的账目,又不需要经我等之手。谁知道周家兄弟,从中贪墨了多少钱财和珍奇异宝?”

“下官也觉得有这个可能,朝廷油水最多的部门都被周家兄弟占了去。他们本是市井小民,承蒙陛下垂爱才爬到宰相之位。还经常在国策上,不顾天下苍生跟我们唱反调。一旦陛下觉得面首党尾大不掉,清算自然在情理之中。”

见官员们越聊越上头,簇拥在人群中央的右宰相石怀仁开口警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