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或者全家典当给某个士族,成为其佃户或家奴,以逃过此劫。

而更可怕的是,哪怕好不容易交上了秋税,存了全家人过冬的粮食和柴火,结果却遇到前来打抢杀掠的鞑子……

幽州百姓就这么暗无天日的,麻木绝望地过了一年又一年,人命跟地里的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直到凌王的到来,鞑子入侵和秋税的情况有了缓解。

而随着凌王妃的到来,则是过冬的粮食和物资,再也不缺了。

现在不光有富余的囤粮,便是漫长的寒冬,也不会只能猫在家里避寒熬日。

而是可以去工坊做短工,挣的钱不光能让家里过个肥年,明年春天买粮种、租耕牛农具。

若家里有几个青壮劳工的,一年攒的银钱还能修房子,多去开荒几亩地。

这般良性循环,凌王妃来幽州都没几年,可幽州百姓的日子,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幽州的情况特殊,单凭朝廷给的军资,根本不足以支撑养这么多士兵。

而凌王远征又将幽州的仓库给掏空了,毫不夸张地说,粮仓里面能跑马。

老鼠宁可去平民百姓家,也不愿意在幽州官府的粮库安家。

夏收粮税,也只够支撑这半年,全城基建所用。勉强撑下去的,还是靠王妃做生意赚的。

沈冬素已经好久没向姜家要现银利润,所有分红全部转为粮食,姜家的船来幽州,十艘有九艘带的是粮食。

官员们战战兢兢,私下感叹,便是荒年,官府的粮仓最少也要有三年的存粮,才能应对流民危机。

而幽州的粮食总是不够,士兵在增多,百姓在增多,开荒的田地头一年收成极少,流民初来,都是要靠官府养着。

所以幽州全体成员,上至王妃和官员,下到贩夫走卒,都对秋收重视不已。

连庞先生都带着那三个同窗夫子,去试验田收割。

夫子们本来不愿意,结果一听这试验田,是王妃育的苗,王爷插的秧。

现在王爷远征,王妃有孕,这秋收的重担就落到他们头上了。

庞先生夸张地说,想收试验田的官员多的是,还是他拉着老脸把这个活给抢了过来。

这试验田的数据可是要留存史记的,也就是秋收人员的名字会和凌王、凌王妃一起留记。

这下子那三个夫子都来劲了,还不许书童下田,亲自拿镰刀收割。

也是头一回流程性地感受到秋收的不容易,农民的艰难。

也越发敬佩凌王妃,虽然已经身居高位,可对于田地的喜爱,还是没有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