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忠臣不讲阿谀奉承之语(2 / 2)
作品:《历代王朝更迭》其实这时候,秦王已经被茅焦的语言所动。茅焦也看中了秦王这点,于是直接解开衣服,走出了秦王的大殿,伏在殿下等待受刑。其实茅焦若想真心受刑很容易,直接跳到大锅中就可以了,那样他就真的是求死心切,必死无疑。但是茅焦并不想死,他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就是向秦王展示一下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及一片赤胆忠心。
秦王自然知道茅焦的意图,也明晰茅焦话中的道理,于是亲自走出大殿扶起茅焦,对他说道:“赦你无罪!先生快快请起,穿上衣服,不要受了寒气。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寡人愿意听从你的金口之言,眼下寡人应该怎么做呢?”
于是茅焦进一步对秦王政进言道:“大王首先要做的,就是厚葬以前前来劝谏的那27位大臣,因为他们是秦国真正的忠臣,只有这样才不会寒了天下忠臣的心;其次,大王要赶快将太后接回来,免得落得个迁徙母后的千古骂名,这样也有利于收买人心,一统天下的大业也会因此而顺利许多。”
秦王顿时说道:“只有先生的这番话才真正地合寡人心意。以前的人,只知道指责寡人的过错,哪里像先生一般,用一统天下的道理让寡人茅塞顿开。先生的意见很好,寡人答应一切按照先生说的办。”
于是,秦王悉数遵从了茅焦的建议,厚葬大臣,接回母亲,而且还是亲自驾车前去迎接赵姬。只是众人都心知肚明,秦王这么做只是为了统一大业,他和太后之间已经产生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不可能恢复以前的关系了。而对于吕不韦,于公于私,秦王都不会轻易放过他。
太后赵姬并没有十分在意之前的事,回到咸阳之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设酒宴款待了茅焦,还不断地称赞茅焦道:“天下最正直的大臣,莫过于先生了。在危急时刻,先生能够挺身而出,不仅让我们母子能够破镜重圆,也让秦国的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功劳之大,实在是难以形容。”
经此一事,茅焦走入了秦王的视野,成了秦王政尊敬和信任的人,被秦王立为太傅,尊为上卿。
在诛除了嫪毐及其党羽之后,秦王政转而将矛头对向了吕不韦。本来秦王准备一不做二不休,但是却又两个方面让他担心。首先是宫廷内外盛传,自己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假如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自己若亲手杀害了吕不韦,就会犯下大忌讳;其次,朝中遍布吕不韦的党羽,而且大多数人都来为吕不韦求情,连李斯都认为,杀之恐怕会引起众怒。之前秦王杀害赵姬的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以及20多位进谏大臣,已经让群臣震惊,秦王威慑群臣的效果已经达成,即使他再怎么残忍,也不能够将朝堂之上超过半数的文武百官杀死。
无奈之下,秦王免除了吕不韦的死刑,却剥夺了他的丞相职位,将他贬谪到河南地界。但这件事情让秦王政真正见识了吕不韦实力的强大和根基的深厚。秦王政发现,吕不韦在当地居住的一年之中,山东诸侯国竟然多次派遣使者前去看望他,秦国境内也有不少的宾客前去拜访他。秦王深知吕不韦如果发动变乱,自己必然难以应付,秦国也会在萧墙之争中衰落不少,山东诸国便会得到喘息的机会。秦国要一统天下,便只能静待时变。
于是,秦王政亲自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
“你对于秦国,实在无尺寸之功,但却得到了河南作为自己的封国,有十万户的民户听从你的调遣。”
“你对于秦国,实在是没有半点亲属关系,但是却得到了仲父的称号,你难道就不觉得自惭形秽?”
“聪明的人,就一定懂得进退之理、升落之道。你眼下可有一个选择,足以保全性命,那就是速速前往蜀中,不要再在河南逗留,不要再和宾客诸侯交往。”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说,吕不韦这时候很伤心,因为嬴政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父子相争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自己的胜算其实并不大,还会白白地削弱秦国。吕不韦本来就是一个商人,自然知道天下的生意总是输赢参半,有人赚钱,就必定有人会折本。如果叫他说出实情,秦王政必定更加难以接受,自己也免不了杀身之祸。即使听从了秦王的建议,前往蜀中,也必定会过上囚徒般的生活,说不定有朝一日还会被杀。吕不韦长叹数声,差点潸然泪下,遂饮下了毒酒,顷刻之间便毒发毙命。
纵观吕不韦的辉煌的政治生命,以美酒开始,以鸩酒终结。其实已经没有了什么遗憾,也许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孤苦无依的赵姬。
不过,赵姬最终还是得到了善终,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9年),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赵姬死后,经秦王政允许,和庄襄王一起葬在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