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完璧归赵(1 / 3)
作品:《历代王朝更迭》蔺相如(约公元前329~前259年),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也有记载称他是山西古县蔺子坪人。他曾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因为在缪贤准备逃去燕国时,对缪贤进行过合情合理的劝诫,遂甚得缪贤的信任。缪贤对其才华亦是十分的欣赏。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蔺相如的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有三,一是完璧归赵,二是渑池之会,三是负荆请罪。其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将他的智勇双全体现得淋漓尽致。
适时,蔺相如已经年过不惑之年,却还是宦官手下一名名不见经传的门客,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尽管他得到了缪贤的礼遇,但对于才高八斗、志比天高的蔺相如而言,却仍是远远不够的。
而他之所以甘心一直在缪贤的门下做事,一方面是因为缪贤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缪贤是赵国都城内最大的宦官,很得赵王的信任。在战国那个大争之世,必须存有大争之心。只有闻达于诸侯才不负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艰难。蔺相如相信,只有通过缪贤的举荐,自己才能够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功名大业。
后世有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蔺相如的苦心经营之下,这一天终于来了。
赵王在听到缪贤的举贤之后,大喜过望,当即便命人前去缪贤府上,通传蔺相如前来晋见。一见面,赵王上下打量一番蔺相如后,便迫不及待地向他问道:“秦王在信中说,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本王的和氏璧,你认为能不能给他?”蔺相如在来时就已经想好了这个问题的关键,遂胸有成竹地说道:“秦国强,赵国弱,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他。”赵王听闻蔺相如的说辞,并没有失望,而是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世人皆知道秦王贪婪,本王料想,秦王得了和氏璧,是断断不会给本王城邑的,本王又该怎么办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自然知道赵王的忧虑,也知道当前秦国和赵国的形势是秦强赵弱,但是他更明白,秦国此举是一石二鸟之计,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则赵国理亏,秦国就有了攻击赵国的理由;反之,如果赵国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则是秦国理亏。将两种对策以衡量,便有了定议:宁可答应秦国的请求,也不要让自己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赵王心中大喜,一方面他看到了蔺相如果然有才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通过蔺相如的分析,看到了此事的关键:献出和氏璧,谋取政治上的主动。他料定秦王决计不会将15座城池给予赵国,只要取得了主动,到时说不定还能够保全和氏璧。
然而,再完美的计划,也需要懂得权衡的人去执行,赵王心中其实已经认可了蔺相如,只是赵王毕竟不是很了解他,遂向他试探性地问道:“只是这出使秦国的使者,应该派遣谁去才合适呢?”聪明的蔺相如,自然明白赵王的心思,他知道展示自己忠心和决心的时刻到了,遂大胆地向赵王说道:“大王如果急切地需要一个使者,而都城之中一时之间又确实无人可派,臣不才,愿捧护和氏璧前往秦国出使。在此,臣向大王保证:如果秦国将城池给予赵国,履行承诺,则臣顺势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但是,如果秦国虚以逶迤,意在和氏璧,而不履行承诺,则臣势必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言,赵王心怀大畅,遂命令蔺相如为使者,代表赵国,西行入秦。
数十日之后,蔺相如便到达秦国境内,为了防止沿途出现变故,保全好和氏璧,蔺相如想尽了办法,一刻也没有松懈。然而,他知道他与和氏璧安全到达秦国,也不过是走过了第一步难关,更大的风浪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