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06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 / 2)

作品:《历代王朝更迭

1903年,梁启超发表了《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描述了赵武灵王改革的成就。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后才称霸一方的。尽管秦国的称霸得益于秦孝公所坚持的商鞅变法,梁启超还是没将秦孝公列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这是有原因的。

台湾学者柏杨也认为,“赵雍先生是一个传奇人物,从他坚持变更服装、更新装备一事,可看出他观察力之强和意志之坚。赵国疆土,在他手中倍增,战斗力也倍增。如果他能够再活二十年,秦国可能受到严重威胁,历史又如何发展,难以预料。”(柏杨《白话资治通鉴》)这里的赵雍,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一个传奇人物,刚继位时,他轻轻松松就将严峻的考验化解了。

当初以赵国为中心的合纵策略成功后,不仅秦国有15年不敢窥视函谷关以东,连其他诸侯国对赵国也畏惧得紧。那时的赵国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赵肃侯。而赵武灵王就是赵肃侯的儿子。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历史的重担就压在年轻的赵武灵王肩上。

以吊丧为名,秦、魏、齐、韩、楚等国纷纷前往赵国,各国使者身后都跟着几万军队。在这些国家中,魏国最想趁赵国丧乱打击赵国,因为赵肃侯曾在与魏国的争夺中夺得卫国。

赵肃侯传承了赵简子、赵襄子和赵成侯的英明神武,知道各个诸侯国不是善类,预先为年少的赵武灵王安排了辅助大臣。在公子成和肥义的辅助下,赵武灵王轻轻松松地化解了几国的威胁,初次体现了他的能力。

首先,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宣布赵国处于戒严状态,赵国的四大名地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严加防范敌军,随时准备战斗。其次,赵国联合韩、宋两国,使赵、韩、宋三国大军构成品字行,置秦、魏、楚、齐四国于多方受敌的被动局面。再次,赵国贿赂越王、楼烦王和中山国,使他们分别在楚国和燕国的大后方开展破坏活动,以此牵制楚国和燕国。最后,赵武灵王严正声明,各国军队一律不能进入赵国国境,只允许使者入境。

赵国四处都是兵士,人人持剑拿枪,弓箭上弦,五国使者知道捡不到便宜,都打消了偷袭赵国的念头。

尽管化解了五国“会葬”的危险,赵武灵王还是很担心,因为赵国仍处在征战的焦点。首先,赵国东方有强大的齐国,南方有魏国和韩国,西方有如狼似虎的秦国,北方的情况更复杂,有东胡、匈奴、林胡和楼烦。情况更为棘手的是,中山国横亘在赵国的中部,可以说是心腹之患。

曾经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大将乐羊灭了中山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魏国被秦国追着打,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顾及远方的中山国。借此机会,中山国又复活了。

中山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接将赵国分成南北两大部分,使偏居南方的国都邯郸不方便控制北方。因为以代郡为首的北方代表游牧文明,多是少数民族,以邯郸为代表的南方代表农耕文明,多是汉族。从南方到北方,只有一条坎坷的小路,不方便军队的兵车开进。仗着这个天然优势和善于骑马作战的本性,中山国猖獗得很。

每当中原地区发生大事,燕、齐等国就会勾结中山国,牵制或打击赵国。尽管赵肃侯精明能干,一再击败齐、魏和燕等国,还是没有解决中山国。

从战斗方式考虑,因为有中山国,赵国必须面对两种艰苦的战争。第一种是中原地区的阵地战,以兵车和战阵为主;第二种是少数民族方式的战斗,以骑兵和长矛为主。

赵国的军队主要是汉人,受到的战斗训练是中原地区的打法,很容易对付第一种战争。但是,缺乏对付第二种战斗的能力。因此,每当中山国偷袭赵国边境,赵国都感到很无力。

为了一心一意地对付中山国,赵武灵王先与其他诸侯国交好。公元前325年,魏王携太子嗣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继位,韩宣惠王也领着太子前来庆贺。紧接着,赵国娶韩国宗亲之女为夫人,与韩国的关系更近了。

在内政上,赵武灵王任命赵豹为国相。同时,设置了三个博闻师和三个过错监督官,他们负责赵武灵王的言行举止。还有,凡是处理重要的朝政,赵武灵王都要先咨询肥义。

为赢得民心,凡是八十岁以上品德很好的老人,朝廷每个月都送礼物;为了激发官员的忠诚,赵武灵王提升他们的品级,增加俸禄。

更令人称道的是,赵武灵王拒绝了合纵大家公孙衍苦心倡导的“五国相王”的建议。他说:“无其实,敢处其名乎!”(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诸侯国国君都爱慕虚名,纷纷称王,但是赵武灵王却甘愿做“君”,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

与赵肃侯争霸中原诸侯国的目的不同,赵武灵王的目的是向北发展,攻占胡地。首先,争霸中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其次,如果不解决心腹大患中山国,它一定会拖累赵国向中原进军的后腿;再次,尽管中山国不好打,只要敢改革,赵国一定打得赢。

拥有政治家的梦想、改革家的魄力和战略家的眼光,赵武灵王决定,在赵国进行一场空前的改革。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向北方发展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为情势所迫。因为赵国如果不向北方发展,就会遭受秦国的威胁。

拒绝称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17年,赵国联合韩、魏一起攻打秦国。结果秦国大败三国军队,一口气杀了赵国8万多有生力量。第二年,秦国再次出军,一鼓攻取赵国的中都和西阳。

秦国咄咄逼人,如果不是燕国发生因燕王哙禅让而起的内乱,赵国会遭受更大的打击。借燕国内乱,赵国迎立正在韩国当人质的太子职,同时秦国出兵为燕国平叛,太子职成功继位。太子职继位后,燕国与韩国解除盟约关系,同赵国交好。

尽管燕国是秦国的姻亲之国,秦国还是不会放过燕国的盟友赵国。公元前313年,秦国再次出动大军攻打赵国。此次秦、赵大战,赵国再次大败,秦国攻陷赵国的蔺城,俘虏赵国大将赵庄。

面对这么强悍的秦国,如果赵国再不进行改革,调整战略,一定会败亡给秦国。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来到九门,修筑了野台,作为瞭望齐国和中山国的工事。齐国的军队与赵国的没有太大区别,而中山国军队却与二者不同。

中山国的军队主要由健壮的战马和彪悍的骑兵组成。他们的战马是北方特产的高头大马,力量很大,奔驰迅速。骑兵头戴皮帽,上身穿紧身的短衣,下身是瘦削的裤子。他们也穿铠甲,但是铠甲很轻,不累人也不累马。

跟中山国士兵的装饰搭配,他们的武器是弓箭。每当偷袭时,无数骑兵一队一队地冲向敌方战阵,马蹄踏地,声如雷响,气势十分骇人。令对方无法还击的是,他们并不冲入战阵,而是骑在飞驰的马上射箭。

中山国士兵的攻击速度迅猛,他们的飞箭所向,赵国军士无不应声而倒,有七八成人伤亡在飞箭下。紧接着,中山国士兵骑着战马会径直冲向赵军的战阵。赵军已经有十分之七八的人伤亡,根本无力抗击,能逃的被战马撞伤,不能逃的被战马踏成肉泥。

尽管中山国的胜利是小规模的,但他们的作战方式对赵国的威胁很大,因为赵军压根儿不懂这种打法。当然,吸取无数次的教训后,赵军也会用盾牌保护自己,并且用战车反击。但是,盾牌和战车都是笨重的东西,运转不灵活。中山国军队利用速度和灵活优势,团团围住赵军,飞箭又如密如蝗虫地扑向赵军。

既然敌军有速度和灵活上的优势,赵武灵王就决定取长补短,着手开展一场改革。他要求士兵穿便于骑马射箭的胡装,训练军队善于骑马射箭,一场胡服骑射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从目的上来讲,赵武灵王改革为的是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要求士兵穿胡装,训练骑射只是手段,因而是一场纯粹的军事改革。然而,赵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如果只让军队穿胡装,会引发很多非议,甚至挫败改革。

为了赢得全面的胜利,需要在全国推行穿胡装。赵武灵王第一个开展思想动员的人是胡人楼缓。

在赵国有着明显的胡汉之分。汉人自恃文化先进,瞧不起胡人。所以赵武灵王第一个开展楼缓的思想动员工作。

他说道,回想往昔,赵氏祖上何等神武,连接了漳水和滏水的天险,修筑长城防御少数民族,还夺取了蔺城和郭狼等战略要地,并且打败猖獗一时的林胡人。现在,国家遭遇内忧外患,并且屡次进犯的中山国是最大的祸患。如果连小小的中山国都对付不了,赵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究其缘由,赵国之所以会败,因为军队的战斗力不足。

最后,赵武灵王强调,“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司马迁《史记·赵世家》)。意思是,想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这话与商鞅说得很像,赵武灵王的改革气魄与商鞅也很像。

尽管赵武灵王很坚决,国内反对派的声音还是很大,他只得再次开展思想动员工作。这次动员的对象是顾命大臣肥义,如果肥义同意,改革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少。

听了赵武灵王渴望继承赵简子和赵襄子的大业,所以实施变革后,肥义支持赵武灵王的决定。他的原话是,“王既定负遗俗之无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于是,赵武灵王第一个穿上胡装,同时派人转告公子成,希望他也穿着胡装上朝。

公子成姓赵,名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武灵王没做公子成的思想工作,因为觉得自己人会帮自己人。殊不知,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是以公子成为代表的宗室势力。

听了使者一番改革动员的话后,公子成不但自称有病,不能穿着胡装上朝,还说:“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

公子成摆出一副天国上朝的大姿态,赵武灵王不得不登门拜访,亲自做说服工作。赵武灵王还是强调,“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经过一番发人深省的开导,又考虑到国家屡次遭受中山国的侵犯,公子成终于放下大架子和高姿态,抛弃俗见,穿着胡装上朝。

重要人物都同意变革,并且穿上胡装作为表率,赵武灵王即可颁布变革法令。一场以改变着装为主要形式的变革在赵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赵武灵王说“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商鞅也说过,“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赵武灵王也说,“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由此可见,赵武灵王与商鞅之间有着某种相似。

深入敌后的国君

改革的诏令刚刚下发,以赵文、赵造和赵俊等为首的宗族势力又跳出来反对。同往常一样,赵武灵王还是向反对派开展思想工作,而不是动用武力。在“随时制法,因事制礼”这一改革思想的灌输下,赵文、赵造和赵俊等纷纷弃械投降,支持变革。

经过几年的变革,赵国训练出了专门对付北兵的军队,军事实力大大提升,能够与中山国正面交锋。这些年,赵武灵王不忘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既能训练军队,又能削弱中山国。

公元前307年,赵国攻占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地区。第二年,接着向西挺进,攻陷中山国的宁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和北人的榆中地区。代郡的郡守赵固兼管榆林,并且招募北地的青壮年进入军队。

大火已经烧到眉毛了,林胡王很害怕,马上献上胡马这种林胡地区的特产。胡马生长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但体大腿长且强健,很适合做战马。

同时,赵武灵王派出五大使臣,结交周边其他诸侯国。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赵国既增强了自己的战斗力,又打消了其他诸侯国横加干预它侵犯中山国的企图。更为重要的是,赵武灵王秘密派遣以李疵为首的使者暗中调查中山国的一举一动。李疵告诉赵武灵王,如果要进攻中山国,就必须抓紧时间,否则其他国家会先下手。

原来,中山国国君很喜爱中原文化,从民间提拔了70多个书呆子,让他们教育百姓。如果中山国接受中原文化,就要放弃他们擅长的骑射。如此一来,中山国就会变得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