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晋国援鲁(2 / 2)
作品:《历代王朝更迭》晋国荡平了赤狄之后,实力大为增强,又进行了几次小规模扩张,与秦国、齐国都有了摩擦。
鲁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邀请齐国参加会盟。齐国国君因为郤克腿脚不便嘲笑了他,郤克怀恨在心,回国后就要求晋国出兵讨伐齐国。景公认为此时伐齐时机未到,没有答应郤克的请求,郤克又要求仅仅带领自己的族人进行讨伐,景公亦不许。
齐国国君听说晋国已经在讨论伐齐的事情了,急忙派使臣奔赴晋国参加会盟,自己出于畏惧则不肯去,这更是激怒了晋国。于是晋国把齐国派去的使臣全都逮捕了。晋国和鲁、卫、曹等国家先后两次在断道、卷楚会盟,将齐国排除在外。
大臣苗贲皇建议晋景公不要做得过于严苛,导致诸侯认为晋国没有善意,于是景公特意放松了对这些齐国使者的看管力度,让他们顺利逃跑。此时士会年事已高,知道郤克对自己的位置虎视眈眈,急欲借助权利调动晋国军队伐齐。于是士会告老还乡,把位子让给郤克,郤克随即组织伐齐。晋国的伐齐并没有成行,心怀畏惧的齐王迅速与晋国讲和,以子为质,换得了晋国撤军。
彼时鲁、卫两国都希望趁着晋、齐冲突而在齐国身上占些便宜,为平日里受齐国的欺负出口气。不料晋、齐之间没有打起来。鲁国不想就此善罢甘休,于是转而说服楚国,令其出兵,不料楚国因楚庄王的去世而处在国丧之中,一兵一卒都不能迈出国门,鲁国的图谋再一次破产。齐国知道鲁国背地里的这些动作之后自是恼怒不已,于是和楚国结盟,待到其国丧结束,就联合伐鲁。
此时对于鲁国而言,晋国就是其唯一的救命稻草。鲁国国君一方面整兵备战,另一方面命人时时做好准备,一俟齐、楚进军鲁国,立刻去晋国求救。
不久之后,齐军果然进犯鲁国,不过出师不利,在攻击边境城市龙邑的时候,齐王宠臣被俘,龙邑人不听齐王要求把宠臣斩首暴尸,齐王大怒,下令军队猛攻三日,城破。齐军一路开进,直达巢丘。
卫国作为鲁国的盟友一向与之唇齿相依,此番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派兵援救。在新筑之地,卫、齐两军相遇会战,卫败,齐军就势杀入卫国境内。卫军将领孙良夫只好奔赴晋国求救,在晋国国都,与鲁国派来求救的臧宣叔不期而遇,二人投奔晋国的好战者郤克。晋景公斟酌之下,觉得放任卫、鲁二国被齐国吞并对于晋国而言太过不利,于是同意派兵参战。郤克张口就像景公索取战车八百乘,景公答应了。
晋军浩浩荡荡杀向齐军,鲁、卫二国得到强援后,重新抖擞精神,组织军队再战,晋国的老盟友曹国也出军助拳,一时间形势大好。齐国也不畏惧,携之前屡次胜利的气势和晋国在靡笄山下一个叫鞌的地方拉开阵势,捉对厮杀。
齐顷公豪情万丈,叫嚣打败晋军再吃早饭,于是齐军蜂拥而上,连战马都不顾披甲。晋军一时被压制住了,主帅郤克为箭所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但他坚持不退,一直下令擂鼓,让晋军前进。郤克战车的驭手解张伤得更重,手臂被箭洞穿,鲜血染红了车轮,但他也咬牙作战,一手驾车,一手擂鼓。主帅的英勇对全军形成了巨大的鼓舞,晋军扭转了颓势,齐军溃败。晋军穷追不舍,绕山三圈,大夫韩厥一马当先,直奔齐王御驾而去,齐王将韩厥战车上的士卒先后射杀,但韩厥依旧不放。无奈齐王只得和臣子逢丑父互换位置,逢丑父最终被擒。
齐王也不是一个胆怯的人,他逃出晋军的追杀后,迅速组织力量,重新杀入敌阵,三进三出,希望能够救出逢丑父,无奈没有成功。齐军只好且战且退,晋军却锲而不舍。齐王无奈,只得认输求和。逢丑父被郤克擒获后,因怜其忠勇事君,郤克饶他不死。
齐王派人来到晋军营内,许诺纳贿割地,希望罢战息兵。晋国不依不饶,一定要齐王的母亲作为人质,并且要求齐国境内的田垄改变走向。这样的要求远远超出了齐国的接受底线,对于晋国及其盟国也并没有太多的实利,在鲁国、卫国的调和下,晋国稍稍放宽了条件,于是各方议和。
在这次战争中,鲁国、卫国可谓是先悲后喜,先是被齐国狠狠打击,几乎要亡国,后来及时找到晋国,不仅收回了失地,还在后面的全面胜利中分了一杯羹,既向齐国出了一口恶气,又获得了不少实际利益,更巩固了与晋国的盟友关系确保了自身安全,确是大获丰收。
至于晋国,只不过是把一直以来想做又没敢做的事情付诸实践,并且效果不错。在战争中,晋国检验了自己作为中原大国的成色,同时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证明了自己一直以来采取的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为今后与齐国、楚国的争霸奠定了信心。
不过,南方的楚国在这场战争中一直冷眼旁观,他们绝不会坐视晋国一家做大。楚国就像螳螂身后的黄雀那样蛰伏着,观望着。齐、晋二国,无论谁胜谁负,楚国都是赢家,因为落败的大国,不仅实力削弱,而且会急于寻求更强大、更稳定的军事联盟,而楚国是它们的唯一选择。而得胜的一方,志得意满的同时难免出现疏漏,更容易丧失国际舆论的支持,这就给楚国对他们的征讨提供了口实。
果不其然,就在晋国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时候,楚国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