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清话事人 / 章节正文阅读

246 江宁演讲,煤铁复合体的一大步(2 / 2)

作品:《大清话事人

李郁眼睛一亮,瞅着这个貌不惊人的商人,答复道:

“证据!而且是会公布于众,让诸位都看见的证据。前一桩罪是处以十倍起步的罚银。后一桩,是主犯斩首余者充军抄家。”

“谢谢大帅。如此杀人,我等心服口服。”

所有人都若有所思的琢磨着对话里的含义。在场的都是人精,无需点破。

李郁又端起酒杯:

“俗话说,观其言而察其行!我希望,在我的治下能够出现一个稳固的,互相信任的商正同盟。”

“诸位尽管投资丝棉织机、投资工矿、投资造船制车,把税银交给我,我会为你们的商业护航。”

“干杯!”

……

吹风酒宴后,

李郁一口气签发了12张开矿许可证(期限为5年),根据开采资源的不同,分别收取了2000两到10000两不等的手续费。

说实话,约等于白送。

纯属千金买骨的行为,做给后来人看的。

那位当众询问“根据什么定罪”的商人,获得了一张“铅锌矿”的开矿准许。

而李郁,匆匆安排了浙北人事后就离开了。

在湖州府过小日子的刘阿坤随即进驻杭州府,任杭嘉湖地区防御官。

而第2军团,则是暂时一分为二。

苗有林率部进攻西边的余杭县。

而郑河安,率3个营向东南方向进攻,拿下绍兴府萧山县。

如此就好似螃蟹的两个钳子,拱卫杭州城。或者说是左右勾拳,防御浙北清军来犯。

从情报来看,浙北清军已经残废了。

全歼了杭州清军还有乍浦八旗,清廷在整个浙北的军事存在感已经很微弱了。

临行前,李郁叮嘱郑河安和苗有林两人。

待拿下余杭和萧山后,可以麾下兵力四处征伐。

苗有林负责肃清杭州府底下的诸县。而郑河安则是负责蚕食绍兴府,尽可能的杀伤清军,扩张地盘。

同时将新建造的水师三艘嵇康级平底战船,拨给杭州城的刘阿坤节制。

必要时,他可出动战船支援。

而苗、郑二人最眼热的第二军团总指挥的宝座,暂时由李郁兼任。

一桃激励二士,想必效果会很好。

……

驻扎在桐乡县的苗部老弟兄,也挥泪一分为二。

一部分进驻余杭,成为甲士营。

另外一部分无心打仗的就地解甲归田。

李郁告诉他们,先到东山步兵士官学校进修1个月。

之后就可以安心的在桐乡县,每日到新兵训练营点卯,负责2个时辰的新兵训练,然后快乐的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跟着苗有林从贵州,从皖南一路拼杀出来的老弟兄。

战场经验丰富,训练民兵问题不大。

而且这些人在体罚方面,比东山步兵士官学校出来的那些人更加心狠手辣。

江南募兵多是流民、破产贫民、还有各路泼皮混混。

正经百姓,少之又少。

所以李郁很重视淮西兵,派了一队人便装进驻角斜盐场,归盐场大使指挥。活动经费也追加了2000两,用于打点人脉。

郑河安转入了军职,不便继续从事募兵。就从他的同乡小兄弟里挑选了3人继续在皖北活动。

在清廷做出反应之前,必须尽可能的多偷采“兵员资源”。

……

“前面是何地?”

“拱宸桥。”

李郁站在甲板上,望着这座三孔石拱桥。

“杭州人说,看见拱宸桥就说明到了杭州。那咱们此刻就是离开杭州城了。”

坐船是一艘快速帆船。

前后各有一艘类似的船负责警戒。

船体轻,船头窄而翘,两桅风帆,必要时还可以增加6人划桨。

适合快速机动,运输要员。前提是在自己控制的安全区域,安全无虞。

船舱内设施豪华。

李郁吃着西瓜,对着摊开的地图沉思。

不时抓起毛笔,在纸上写写画画:“马鞍山工业园区规划”。

此去江宁,除了收人心之外,最大的任务就是搭建起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园区。

人,有了!

钱,也有了!

技术,有成熟的储备。

船行驶到了苏州时去了一趟西山岛。

临时抽调上百位工匠和学徒,作为搭建马鞍山工业的骨干人员,待遇升一级。

张满库不顾老迈,自告奋勇想去。

李郁想想还是婉拒了,让他的儿子张有后、西山铁厂老陈去做管理。

这一趟的行程太急,甚至过家门而不入,并不曾去关爱两位夫人。

不过,却带走了韦秀。

理由也很正当,她一直未曾有孕。

趁着行船枯燥多多努力。说不定换一种环境,人生就有惊喜了。

在这个医学草莽时代,作为一个枭雄,子嗣需要多一些,再多一些。毕竟一场感冒都能夭折。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人真的很脆弱!

……

船到丹阳,上岸骑马。

到了中午暑热,因而在一处密林搭建帐篷避暑,待傍晚再行军。顺便提前派快马通知林淮生和刘千。

忠诚的江宁,终于迎来了他的主人。

次日,李郁一身戎装,在大批护卫的簇拥下从定淮门进入江宁。

“淮生,今日如何来了这么多百姓。”

一眼望去,无边无际,令人心悸。

林淮生恭敬的说道:

“属下令人通知全城,主公体恤百姓,准备颁布史无前例的赈济令,所以他们都来了。”

刘千在一旁没有吭声。

他们不会说出来,通知全城时候说的是:来者有份,不来可就没份了。

李郁走上城墙,俯瞰下去黑压压一片。

他举起了右手示意肃静,过了好一会才安静下来。

幸好刘千有准备,挑了一队嗓门大的兵当扩音器,站立间隔10丈。

主公说完一句话,他们就会按照顺序大声重复,人工扩音,立体环绕,保证最多的人能够听得见听得清。

我大清科技虽不先进,可善用无限充沛之人力!

……

“江南,是江南人的江南。”

“江宁,是江宁人的江宁。”

“清廷没把你们当人,我,李郁把你们当人。”

“从今天开始,大米,12文一斤。盐,35文一斤。江宁百姓每户可先拿100斤,没钱就赊着,年底再还,不要一文钱利息。”

大嗓门的兵丁们依次吼完这句,底下百姓终于不再麻木了。

激动,欢呼,鼓舞,流下热泪。许多人开始下跪,感谢这天大的恩情。

李郁等这一波喧嚣过去了,又举起手,示意安静。

“免除江宁百姓两年的赋税,一文钱都不用交。”

这一句好似重磅炸弹,掉进了沼泽里。

雅雀无声,所有人都傻了好一会,才爆发出了疯狂的欢呼。

“万岁,万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