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说的是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遇到灾年,本地富商们联合起来抬高粮价。他手上赈灾的粮食也不多,他的困境和张献目前差不多的。

他当时就想了一个办法,直接以高于粮商定价的价格从粮商手里大量收购粮食,富商们开心地将粮食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范仲淹。

范仲淹此举引来老百姓骂声一片,但他没有辩解,依旧高价收粮。

因为他的做法,让杭州粮价最高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各地粮商从各地运来粮食,杭州的码头驿站等都停满了运粮的船只车辆,就想趁机捞一笔。

范仲淹一看便知时机成熟,当下就决定停止收购高价粮,并且开仓放粮,免费粮大量投放,以致杭州粮价开始爆跌。这时各地粮商们要是把粮食运回去,损失更多,他们没办法,只能低价卖粮。如此一来,杭州粮价就稳住了。

吕颂梨发现,豫州的粮商商会会长车九明是有头脑和手段的。

如今,豫州粮商商会拉高粮价,却没有引发多地粮商运着粮食蜂拥而至,来和他们抢食。

一切皆因他将一斗米的价格定在两百六十文。

这个价格,能让以车九明为首的粮商商会各成员赚到尽可能多的利润,又不至于让各地粮商蜂拥而至。毕竟各地粮商运粮到南阳是会增加他们的成本以及有损耗的。两百六十文一斗的粮价对外地粮商来说还不够有吸引力,毕竟现在的粮价哪里都不低。

说完了范仲淹的千古阳谋,就不得不提中储粮的成名战了。

其实中储粮的成名战更激动人心。零八年的时候,外商想掌控中国粮食市场,好高价倾销粮食。中外双方进行了一场博弈,中国想稳定粮食价格,不断地抛出储备粮,而外商不断地吃进中国粮食。

外商想着,等他们将中国的储备粮给完全吃下,中国的粮价便由他们做主了。

但中储粮的储备太让人琢磨不透了,外商怎么吃进都吃不完。博弈到了后期,中储粮抛粮的架势依旧不见疲软。外商怕了,不敢再吃进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