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第一手棋就劣势;剧本角色的解读(1 / 2)

作品:《我都成顶流了,才来熟练度

进组后,苏木先跟演员们和工作人员简单的认识了一下。

张怀谋的剧组,是有一部分核心班底的。

其余的岗位则是会随着每次拍摄内容的不同,进行调配和更换。

所以很多人苏木其实早就熟悉了。

比如摄像组的几位老哥,他之前就他们混的很好,还有化妆组的小姐姐和后勤等等这些。

苏木可不是新手了,进剧组之后很多事情也都拎得清。

别看这些位置的人不起眼,但是人家如果真的给你玩点什么小手段整整你,你也是没办法。

比如某些小镜头没给伱打足,角度可能稍微偏离,你的脸就会很丑了。

再或者化妆组的老师最需要好好的处,不然很可能每天拍戏上妆的时候,你的脸都是不同的样子。

底色和不同位置的光粉,但凡有一个地方给少了,整个脸型都会出现偏差。

肉眼有时候看不出,但是出现在镜头下,那就一清二楚了。

所以苏木还是尽可能的跟他们打成一片。

最早拍狂飙的时候,他每次杀完鱼,都是送给他们当宵夜的。

当然,除了剧组的这些工作人员之外,那就是其他的演员了。

夏洛特烦恼这部剧。

除了苏木饰演的男主夏洛之外。

还有几个重要的角色。

马冬梅,秋雅,袁华,大春,张扬(龅牙),蒙特(娘娘腔),王老师,夏洛妈妈。

这八位占据重要的戏份。

可以说正是这八个角色的支撑,最终才让夏洛特烦恼这部剧的喜剧成分,达到了后来的饱满程度。

不然单靠男主一个人,实际上是构不成完整的体系的。

这部剧强就强在,除了男主之外的其余角色,也相当的有看点。

所以当初在选人的时候,张怀谋就跟苏木很详细的讨论过了一次剧本之中的这些人物的特色。

苏木也是根据前世的那些演员的模板,给张怀谋说了一遍。

而听过了他的讲解之后,张怀谋才选了当下的演员阵容。

可能跟之前的那些剧相比,这个阵容的知名度并不高。

都是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演员,亦或是经常演配角的小演员。

本来一开始,很多人是觉得还有更好的一些喜剧大咖可以选。

但最后苏木和张怀谋二人没有那样做。

喜剧角色,选适合的最重要。

开机定在了两天后。

而全员进组的流程,依旧是需要对剧本提前过一遍的。

要缕清故事线的顺序以及每个角色的定位。

还有就是针对剧本中的一些问题,要在开拍之前提前解决。

很多时候,哪怕是编剧乃至导演,也不一定能全方位将剧本修改完美。

一些细节,往往是拍摄的过程中出现。

亦或是捋顺全本的时候,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所发现。

所以既是想要精益求精,那必然要在开拍之前,不断的打磨和听取意见。

此刻,

所有演员围坐在了大会议室。

张怀谋和苏木尚未到场。

周围的人互相低声交流着。

“听说这剧本是苏木写的?”

“是他写的,我听剧组内部一哥们说了,而且苏木要担任副导演呢。”

“这倒是不奇怪,毕竟剧本是他写的,不过你们说这苏木是认真的吗?想用咱们这个阵容PK林浩明的恋爱挽歌?”

“我也有点奇怪呢,恋爱挽歌我看了,除了林浩明之外,女主可是尚峰娱乐的台柱子林允儿,配角也是帅哥靓女,流量咖位都不差,这才有五亿票房。”

“其实也不是说咱们有多差,只不过这贺岁票房的竞争,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喜剧虽有爆款,但不稳定啊。”

此刻周围众人都在小声的讨论着。

苏木和林浩明的事情早就不是什么新闻。

所以从外人角度看。

苏木的这波操作还真就是没有太大的优势。

虽说这半年以来,他的热度都高居不下。

几次直播的搞笑内容,还都被网友们疯传,都觉得苏木可能真有喜剧的天赋。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就是为了这部剧而试图找补的手段。

可本来苏木大可不必做这些的。

如果选择的是其他的题材,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做别的筹备,甚至看起来会更稳妥一些。

然而苏木就好像是故意给自己设了一个高难度开局一样。

选了喜剧题材不说,

甚至都没在演员阵容的咖位上,做太多的投入。

当然,并没有人知道这部剧制作成本的具体细节。

如果他们知道这部剧实际上是四方大佬投资,然后苏木一个人就吃了七千万片酬,可能会当场吐血。

他们真就有理由怀疑,苏木可能就不是为了跟林浩明PK,纯粹就特么借着这个机会捞钱才是真实目的。

不过针对具体片酬和分成都有保密。

很多人只知道苏木片酬不低,但具体多少并未公布。

所以眼下的局面。

在众多圈内人看来。

苏木的选择无疑在和林浩明双方对垒博弈的第一手棋上,就出现劣势了。

在场的一些演员们很难想象,接下来的这部剧要怎样拍,才能超越五个亿票房赢下林浩明。

对面,

此时庄严和王欧义也来了。

这两位电影学院的教授,算是认识苏木最早期的几位之一了。

二人听着周围的交流。

内心也是多少有点疑惑的

庄严看了看周围,随后小声数道:“老王,你说苏木为何选了一部喜剧呢?剧本我是看了的,写的还不错,但我是想不到这些角色要有怎样的表现形式才能脱颖而出。

喜剧这一块,如果要是不能让角色的标签,根深蒂固的插在观众心里,那可就很难了啊。”

王欧义不置可否:“剧本的创意是不错的,男主回到年轻时代弥补遗憾,大部分的节奏和包袱,我还是能看的懂,有的也挺有水平的,只是就感觉还是差了点东西…但又说不上来。”

庄严:“也许要等拍摄的时候才能看出来吧。”

王欧义:“我不确定,要看苏木这小子具体是怎么构思的了,想要让所有角色丰满,单靠剧本文字的表述还是不够。”

两位交流声音虽小。

但是旁边的演员们也都能听到。

内心之中还是都很认可的。

剧本在场的人自然都看过的,很多包袱看成经典,但有一些他们还真就不能马上理解。

实际上无论是喜剧还是其他的题材,都是如此。

剧本和实拍,是存在着差异和不同的。

塑造一个角色,一个场景,一段对话,文字可能只是简答的形容。

但是拍摄时,则会有很多种手法和路径。

不一样的表演形式,说出来的搞笑程度也不一样。

再有就是其他的一些手法。

比如袁华这个角色。

剧本中除了描写每一场戏他需要的台词包袱之外,也只是描述了人物性格和场景之下的心理。

看了或许会觉得搞笑。

但没有那么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