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痴愚儿(2 / 2)

作品:《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

话语中总是拿自家情况举例,看起来像是孩童戏言一般,但是道理却浅显易懂。

“杨玄感,跟你父亲说说,以后常来我府上坐坐。”

“是,殿下。”

跟杨玄感的初次见面,让杨广觉得他是个妙人,与那些心高气傲的聪明人不同,杨玄感是聪明而不自知,那纯真的表情和言语更是难怪许多人说他痴傻。

这个情况其实在初中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里面很正常,这年龄段同班的孩子,有的对象都换好几个,每天研究超薄和加厚哪个好了,有的还在收集奥特曼卡片。

回想杨玄感的上中下三策,其实上策看起来无厘头,但是却是解决一切矛盾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只是过于的不人道了,下策是懒政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一直以来所有国家对于外来者的管理办法。

思来想去应该是中策最适合现在的情况,绝对的要杜绝这些胡人们聚集,形成自己的小团体。

……

第二天的一早,皇帝宣杨广入宫,昨天胡人为了京兆府衙的事情让杨坚异常的愤怒,涉及到杨广就让他入宫商议,一起的当然还有太子和其他的诸位大臣,这几乎已经是杨坚小朝会的标配了,隐隐的这就是大隋中枢最关键的一伙人了。

杨坚铁青着面色对虞庆则说:“虞庆则,京兆府衙是朕用来管理京畿重地事物的地方,居然让人围了,还是一群胡人,你是怎么做事的?”

虞庆则急忙告饶:“陛下恕罪,事发突然,是微臣考虑不周,实没想到胡人们会如此的大胆,居然敢聚集民众围了京兆府衙,还请陛下责罚。”

“罚俸一年,以儆效尤。”

“臣谢陛下隆恩。”

罚俸这个惩罚对于官员来说跟挠痒痒没什么区别,谁当官靠这点钱过日子,你要靠着这钱过日子,那你真是……真是个清官。

“行了,事情发生了,朕也不多怪罪你们什么,现在给朕拿出解决的办法来。”

杨坚要的解决办法自然不是说光光解决眼前的事情,既然都已经事发了,隐患放到了面前,那就得有对策。

杨勇轻飘飘的说:“我听闻是京兆府衙无故羁押了胡人力士,导致胡人们闹起来,这群胡人在长安城内做贸易,素来都算是懂事的,也安分守己,他们居住的那一片区也没发生过什么事情,这次应该是被人逼急了吧。”

杨坚看向了虞庆则,虞庆则无奈又得掺和到两人中间去就说:“之前有位胡人力士在拍卖会捣乱,并且妄言晋王殿下,所以被抓了下狱。”

“晋王殿下肚量向来极大绝不会因为一个百姓随口两句话而迁怒,人放了也可为陛下解忧,还请殿下放人吧。”

又是老套的道德绑架,杨广便直接怼了回去:“非我肚量小,之前母后才查明了外头都是关于我的流言,张贴了告示平息风波,现在马上又让我放了胡说八道的人,而且这人可是当着我的面说,又在拍卖行有伤人行为,实乃罪犯也,需要看押审问。”

“但是现在引起风波,过千人聚集,晋王殿下难道不平息风波吗?”

杨广抬眼有些轻蔑的说:“人多了,我们就得让,聚集了千人我这个晋王就得让,那聚集两千人是不是太子殿下就得让?聚集的更多呢?”

杨广给对面的人说的无力辩驳,杨勇出来打哈哈:“晋王,不必针对任何人,都是为了平息事态,确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将人放了事情就了了。”

“非也,父皇,儿臣查到了那胡人力士背后是有人指使的,一个小官员,正在顺藤摸瓜往上查,预计很快就能查到始作俑者,关于儿臣的流言蜚语应该都是有始作俑者散布的。”

杨坚依旧严肃,打断了两人的争论:“此事情是小事,关于晋王的流言,皇后已经查明都是虚假,张贴布告,此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朕现在要问解决的是胡人之事,胡人现在有上千人的规模,而且多是商贩,构成复杂,又能齐心,敢围京兆府衙,朕现在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人还有这些人代表的后顾之忧。”

杨坚给事情定了性质,倒是在暗示杨广不用往下查了。

杨勇当即先跳出来说:“父皇,胡人商贩在长安城内不可或缺,他们连通西域和大隋之间的贸易,若是少了他们,大隋的商贸繁荣度就会降低很多,而且也会打击国内的其他商贩,现在大隋商贸兴旺,儿臣认为不宜贸然打击,这群胡商儿臣稍微接触过一些,在城内的地位不高,都是些本分守己的人,应以安抚为主,平息事态后,儿臣可以亲去一趟胡人聚集区安抚。”

杨坚点了点头看向了其他人,都没人发言他就先问杨广了。

杨广直接反对杨勇的意见:“儿臣觉得,胡人之后患,不在今天而在明天,胡人今日敢围了京兆府衙,明日是不是就敢围皇城?”

“晋王,莫要危言耸听!”

杨坚却问:“那你觉得该如何?”

“父皇,对待胡人,儿臣有三策。”

朋友的新书大家有喜欢uzi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