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王夫子(2 / 3)

作品:《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

作为行军打仗的人,杨爽瞬间就明白了这两样东西的价值,马上就问:“晋王,这两样东西制造麻烦吗?成本高吗?”

“蔬菜干是用炉窖慢慢烘烤,现在炉窖已经研究的差不多了,搭建也不算麻烦,成本就是蔬菜本身和烘烤的材料,至于炒面,其加入了核桃碎,芝麻碎,杏仁碎,价格比麋饼和小米肯定是要高出不少的,但是这东西可以代替小米,成为主要的行军口粮,而且王叔你应该可以察觉的出来,这东西的比小米的少了很多烹饪的时间,比小米和麋饼味道都好了许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送至前线炒制完成后,士兵携带更加轻便,吃了力气也足。”

杨爽难得的兴奋了起来,这两样东西可以将现在的军粮进行一次大改变,马上就说:“我们去上奏陛下,在边关使用这两种兵粮。”

但是皇帝今日并没空见他们两人,两人求见,却知皇帝正在与国子博士王隆商论政事。

王隆,字伯高,太原人,祖上名望盛隆,一门读书大学问之人,现年近半百,为后世河南省伊川县下天院王氏始祖。

能被称为一门氏族的人,一般来说他儿子或者孙子都很牛掰,就像朱元璋登基之后,得把他父亲爷爷都称祖,至少往上倒两辈。

王隆自身名望高,他的儿子和孙子也的确够牛掰。

他有四个儿子,分别名度、通、凝、绩、静,其中一子,王通字仲淹,又称文中子,精习《五经》,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荀子,老子,庄子,就不用介绍了,扬子,文中子常人不熟悉一些,但是能和这三人放在一起,其超然地位可见一斑。

王通又有一个孙子,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首滕王阁序,千古第一骈文。

这一家好像找到了文采dna一样,就是能硬性传承下去。

王隆年近半百但是还没生出王通,杨广感叹过两年文中子出生估计还得去给人家随礼,王隆老来得子还是好几个,老先生不光学问高,那身体也是够好的。

杨坚称呼王隆为王夫子,此时虽然不召见二人但是准许二人旁听。

“王夫子,朕要开科举,以科举取士任用平民人才,大兴城内也会建成学堂,广而传之,夫子为何反对?事情已经有了开头,为何在此时请辞。”

原来今天杨坚找王隆坐而论道,是因为科举取士的事情出问题了,作为这个方案的提出者之一,王隆一直以来都坚定的支持杨坚使用完善前朝的举荐选人制度,完成他心目中真正的科举取士,但是今天王隆找杨坚说要他停下。

面对满是疑问的皇帝,王隆无奈哀叹:“陛下,老臣这段时间都在长安城里面走,长安城繁华,贵族们锦罗玉衣,少年公子言谈有礼,但是往更深处走去,那些在长安城底层谋生计的大多数人,在贫苦中挣扎,他们读不起书,他们也买不起大兴城的房,他们的父亲如此,他们的爷爷如此,他们的孩子还是会如此,之前是老臣想简单了,科举取士,此时非时。”

“此时非时?!”

一直以来都是科举坚定支持者的王隆说出这样的话,此时非时就是说大隋现在还不是推广科举制的时候,无异于在打杨坚的脸,从来都喜怒不形于色的皇帝,这次怒气上了脸。

杨坚指着王隆大喝:“朕的大隋怎么就非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