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章节正文阅读

863章品《维摩诘经》(21)(2 / 2)

作品:《落难情缘

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无明。

无明缘行,我们投胎的动力是行阴。你们打坐念佛为什么杂念妄想去不掉?现在应该知道了吧!我已经讲明了嘛!

因为行阴没有停止啊!它永远都在动,没有办法,等于我们睡觉时血液循环没有停止。

我们不能得定,不能专一,就因为行阴的力量大得很。

无明缘行,一念无明引起这一股念力,它动性不停。

行缘识,一有行动又引起中阴的意识,我们思想意识不能停,因为行阴动了,缘就是连锁的关系,,。

中阴意识看到男女两个有缘的,三缘和合入胎了。

识缘名相,一般人称名相就是胎儿,因为四大就是相,变成了有形的肉体。名相缘六入,胎儿在母体中起变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

六入缘触,触是内外接触起了知觉感觉的作用。

触是身根来的,有了身体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觉得冷或热,是触。

触缘受,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触是讲起作用,你两手合拢来感觉到是触,你手合拢觉得暖还是冷,到心里头去了,身心两个发生关系,那是受。

感与受不同,那能够感的是触,受是连到心里。

触法有时不一定连到心里,也就是生理上叫触,可以说是医学上讲神经的反应。

如果我们某一部分神经麻痹,神经反应我们感觉不到,但那没有麻痹的神经还活着的,触法还在,只是你心里可没有受了,所以触跟受是不同的,否则会觉得差不多。

因为受,好受的就爱,受的爱,爱得要死就要抓住。

爱缘取,我要这个茶杯、这个手表,要抓。

这世界上越抓紧就越会飞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

你越想求它,它越厉害,同物理一样,向心力有多强,离心力就有多强。

天下事有时你不想抓它,它偏跑来了。

爱别离苦的背面就是怨憎会苦,你不要的它偏来,你不愿意见的人,一转弯就碰见,跑到厕所里还碰见哩!喜欢看到的人偏偏写信不回,是不是?人生就是这样。

取缘有,因为抓住有,所以构成了偶然暂时属于你的,这就是有。

其实没有真的有,一定会散去的。

所谓“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爬高了一定要下来的。东西啊!钱啊!累积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钱也是替别人累积,儿女也是别人啊!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只要有生命,总有一天会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

有缘生,生缘老死。

死了呢?一念无明,无明缘行,又来投胎了,这叫十二因缘,是圆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断无明,也就是要断见思二惑,断惑就证真,证到真如就得道了。

所以基本上无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来讲就得阿罗汉了。

大乘的菩萨还要进一步做到《心经》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以为切断就得道了吗?

错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于“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萨毕竟空,不需要断去无明。所以断惑证真是小乘法门,大乘菩萨没有讲断,非断非常。无明没有断,而是转无明而成真如,转识成智。因为无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着断它。

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尽就是断,不需要断就空了。

《心经》这一带一路悟到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境界。

维摩居士这里也讲:“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你这才会晓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一念无明怎么样缘起而来?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来不存在。

所以“缘起是道场”,十二因缘同无明,乃至最后老死皆无尽,不需要你去断它,是它来空你。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小乘的修法是要断一切烦恼,断惑证真。

维摩居士说烦恼本身就是道场,因为烦恼本空嘛!烦恼是心态的相状,你不被现象所束住,那个心态是本来清净,本来是实相,你知道真实。

所以“烦恼即菩提”这句话,也在《维摩诘经》里。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他说,不用离开一切众生,众生主要指人类社会。

你要跳出红尘,离开这个社会,你想躲到哪里去?

你说自己什么都不要了,只有青山绿水,自以为很解脱,但是都被这些颜色困住了,是更红的红尘。众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场,用不着逃避。

如果没有众生,也不需要成佛了。

既然没有众生,自然不需要度众生了,何必成什么佛呢?有人感叹这个世界太乱,我说就因为世界乱你才有事可做,世界不乱你还有屁用?

因为有众生所以才要成佛度众生嘛!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没有对象了嘛!

一切法是道场,如诸法空故。

一切法包括了魔法、外道法。如果魔法、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内,逻辑上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

善法、恶法、有为法、无为法……无法而不在内,才叫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是道场,因为一切法自性本空。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学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讲有魔啊!有鬼啊!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得像真的一样。实际上魔在哪里?

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捣鬼。

所以说起心动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压下念头,不起心动念就是阴魔。

或起不起,有时有念有时又好像无念,就是烦恼魔。

什么是或起不起?

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个文人,有天听见雨打芭蕉,心绪凄迷,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个句子: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着写: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其实,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头上被观世音戴了个金箍,最怕唐僧念紧箍咒,一念咒孙悟空就头痛,只好听话了。最后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经了,孙悟空一想,头上的金箍还没取下,就跑去找如来佛,请佛帮他取下来。

佛就笑了,问他:“猴子,是谁给你戴上这个金箍啊?”

孙悟空答:“是观世音啊!”

佛要他摸摸自己的头上是否有个金箍,孙悟空一摸,真的,本来就没有戴上。

这就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孙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

人生这个头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个人没事还要想个办法,找个圈圈戴到头上,戴上之后,头痛极了,好烦恼啊!然后想尽办法把这圈圈脱掉,还告诉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脱下这个圈圈。

脱掉了不到三天,头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来一个圈圈把头套上去。

讲回到降魔,哪里是魔?你以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吗?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个魔要吃你,你给它吃下肚,两手一抠,不就抠了个窟窿出来了吗?

孙悟空最是用这个办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来了。

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变鬼跟他打一架。

这没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烦恼魔。

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个很难办。

所以维摩居士说“降魔是道场”,什么是真降魔?就是不动念,“不倾动故”。你不去种芭蕉,当然就不怨芭蕉了嘛!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跳出三界,你去哪一界啊?是第四界、第五界,还是第六界?

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盘。已经跳出来的人自由自在,来去自由。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惧。

诸佛菩萨说法如狮子之吼,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都为之头痛脑裂,所以常比喻诸佛菩萨的说法是狮子之吼,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诸佛菩萨说法说真理讲正道都没有恐惧。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种不共法,都是道场,这些名词前面已经讲过了。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成佛得道三明六通,六通前面讲过了,三明是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

明比通还厉害,通不过是打通了,像阴沟一样通了;明像太阳出来,无所不照。三明是道场,没有残余的障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这就统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真正的学佛。

道场不在山上也不在庙子,就在你心中。讲了那么多,你随便从哪一点悟道都真是道场了。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根本大彻大悟就是道场,到了这个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维摩居士对光严童子一路棒子打下来,都打光了,扫光了一切。

他接着说:“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他说,你应该悟到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讲的,一切学佛的人一定都懂了这个道理,应该依六波罗蜜教化一切众生。

菩萨在世间所有作为,“举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脚走路一样,统统都是道场。

你哪里去找个清净道场?菩萨道在世间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佛法就在这里,哪里有道场?一念清净,当下就是道场,你又何必“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维摩居士给光严童子说法,这位菩萨名光严,智慧光明的庄严,这一段法都是说智慧庄严。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居士讲完时,在场同时听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彻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严童子也表示,自己没有资格代表佛。

《维摩诘经》到这里,由十大小乘阿罗汉弟子开始,一直到大菩萨弥勒菩萨、光严童子都不敢当代表。

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认为他们是不敢去见维摩居士,那同我们世间人一样,何必学佛呢?

这一班人也太不伟大了。其实他们是不敢做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识问法是很愿意的,就是愿意当学生。

所以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去了。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一切佛都是他教出来的,只有靠他的智慧带领大家一起去,这是《维摩诘经》的故事。

我们知道,《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大乘菩萨境界,重点在每一位大乘菩萨的见地。

第一位弥勒菩萨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东西。

第二位光严童子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道场。道场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显教和密教将修道的地方都称为道场,例如庙子、佛殿、佛堂等。

有称庵或堂的,过去习惯将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称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称堂。

称寺的,就是丛林、大禅林。

称庙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称为庙,但是近世大陆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称庙的,庙代表了一切神庙。

道士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庙,而叫观,读音如灌。

这些都算是道场。佛堂是道场,大殿是道场,佛的塔庙是道场。

有时候在家人请法师们来念经或是放焰口,临时搭个棚子,挂个佛像,那个地方就叫道场。

中国佛教的习惯,在念经做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场。今日的闽南语、广东话大概还有的,说某某法师做道场去了。

中国的民俗观念上,一个念经、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场,这是宗教形式上的观念。

《维摩诘经》却告诉我们,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场在心,不在外形,不着相的。

他还讲得客气:“缘起是道场,无明是道场”。换句不客气的话,厕所,天堂,不垢不净。

只要心一念清净了,当下就是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

顺便告诉你们一个故事,现在东方的文化,尤其是禅、佛学,流通到外国,尤其美国,已经很久了。

当时在美国有一位中国的老教授,他没有学过禅。

在美国当教授也很可怜,随时要有新的东西补充,如果三五年没有新的著作、新的报告发表,就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