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4 / 4)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爱卿免礼,就坐。”朱翊钧笑容满面,颇为温和的说道,阳光开朗而明媚无比的大男孩。

朱翊钧对徐渭的第一印象就是狂士,放浪形骸之外,掩盖在儒雅随和士大夫模样之下的是,把自己的命不当回事的那种疯狂,疯狂才是徐渭的本来面目。

徐渭当初清理长崎罗马教廷教区的时候,可是把红毛番和金毛番全都坑杀了,总计一百四十三人,把泰西景教在长崎的活动全数抹去。

徐渭是个疯子,虽然他现在非常理智,但朱翊钧还是能看得出徐渭眼中的疯狂。

“陛下如果不方便动手的话,足利义昭就交给臣来办吧。”徐渭面圣的第一句话,就是为陛下解决疑难问题,倭国王府的倭国国王足利义昭。

足利义昭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他的唯一价值,就是让大明可以吊民伐罪,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干涉倭国局势。

现在大明已经进去了,足利义昭就该死了,一年两万银白银,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给了足利义昭,那不是作孽吗?

“倭国国王和琉球国王前段时间在互相泼粪,这段时间在斗曲,也是挺热闹的,算了,暂时让他先活着吧。”朱翊钧并不打算让足利义昭光荣赴义,要不然长崎总督府会很被动,这是给织田信长送整合倭寇大名们共伐大明的借口。

足利义昭的政治价值,大义的名分,每年两万银,还是值这个钱的,足利义昭就是倭国如鲠在喉的鲠,扎在喉咙的那根刺。

只要足利义昭还活着,织田信长就是叛臣,流放足利义昭就是他的罪责,哪怕是在倭国,在礼乐崩坏的泰西,背叛,都是不被认可的劣迹。

“陛下英明。”徐渭想了想,还是打算听陛下的话,在他的打算里,足利义昭一死,织田信长必然扛起反明的大旗,到那时候,大明就可以完全介入倭国了。

至于长崎总督府的危险与否,徐渭并不考虑,死就死了,无所谓,当初在天牢里,他自杀了七次,不是狱卒看的紧,他第一次就死定了。

徐渭是真疯,连自己的命都不怎么顾忌。

朱翊钧和徐渭聊起了倭国的局势,毛利家和织田家围绕着石见银山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毛利家顶住了压力,织田信长无法更进一步,这主要是来自大明的支持,当然大明的支持从来不是免费的,毛利家得到的所有支持,都是明码标价的。

倭国流入大明的白银之中,有近一百万银,是直接流入了大明朝廷,压印成为了银币,这每年将近一百万银,是由毛利家提供,主要用来购买军械。

战争财这个东西,向来如此暴利。

一条隐藏在水面下的利益集体正在悄然形成,以大明松江造船厂为首,各大军器监、军械厂,正在悄悄的扩大体量,军队、军工工坊、支持振武的廷臣,正在形成一个不太稳固的三角,随着军火贸易的不断兴盛,这个三角会慢慢变成复合体,进而保证大明不再陷入兴文匽武的覆辙之中。

即便是万历年间的振武,大明武将们的地位,仍然在文官之下,兴文匽武之风虽然得到了遏制,但在张居正、朱翊钧走后,仍有再次爆发的可能,大明振武的风力,也需要利益复合体去维护。

徐渭和陛下聊完了倭国之事,就聊到济民渠之事,十年的大工程,但凡徐渭看看杂报,就清楚了其含金量,徐渭要把握风力,聊起了此事,探听着大明未来的动向。

“王次辅也不是无的放矢,他希望济民渠的第一期,一年为限的工程,能够形成一个经验,进而在大明进行,兴修水利,增加耕地,以工代赈,安置流民。”朱翊钧没有隐瞒的想法,告诉了徐渭,王崇古的打算。

大明毛呢官厂发展已经告一段落,王崇古把主意打到了都江堰这个数千里之外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培养以工代赈的经验,四川是一块很好的试验地,人地矛盾极为明显,流民很多,这是王崇古履行自己入阁的政治承诺。

《天下困于兼并纾困流氓疏》,官厂是一种办法,水利是王崇古思考的另外一种办法,自己动手修水渠、修路、垦荒,垦出的田亩,用于休养生息,让百姓能在残忍朘剥之下,喘一口气。

这条路自古有之,比如朱翊钧的农学老师徐贞明的老师马一龙,就用这种办法垦荒,将第一年收获投入下一次的垦荒之中,如此推动垦荒之事,安置百姓。

如果都江堰济民渠第一期工程得到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在水文丰富的地区,就可以将经验推而广之,贵州、湖广、南衙、浙江、福建、江西、广州、鸡笼、吕宋,都怎不缺水,更多的水利工程意味着更少的流民、更多的良家子、更多的田亩、更多人口、更多工程必然带来更多的技术革新、会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潜力。

大明几近于枯竭的国之根基百姓,会在清丈还田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大明几近于崩溃的向心力,也会再次凝聚。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好好好。”徐渭连道了三声好,颇为感慨,谁整天说王崇古是佞臣的,搞得徐渭在长崎都这么觉得,结果现在一看,这分明是弘毅忠臣、经民济国。

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看,看法自然不同。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