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6章:最后一家英资大行!(4 / 5)

作品:《夺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其中,英之杰(香江)有限公司、英之杰远东有限公司、英之杰财务有限公司、英之杰企业有限公司、天祥洋行、太平洋行、仁记洋行、皇冠车行等8家主要附属公司均直接隶属Y国总公司,其余的则是这8家公司的附属及联营公司。

英之杰在香江经营的业务,主要包括贸易、汽车代理、财务、保险、船务、广告,以及风帆、地毡制造等。

进入八十年代,英之杰由于业务范围过分膨胀,失却战略重心,总公司时旗下成员公司日渐失去控制力,部分企业更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巨额亏损,变得整个集团业绩因此而下跌。

这种情况更因亚洲各国本地化政策压力日渐增加而进一步恶化。

香江的情况亦一样,各家公司各自有主席、董事局、管理层,由于业务过度分散,有时甚至出现重叠、互相竞争等问题,陷入欠缺总体部署的局面。

1983年,伦敦英之杰集团董事长 Lord Inchcape宣布退休,由 Sir David ORR继任,他针对英之杰“无战略目标”经营的弱点,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将目标瞄准“太平洋世纪”,以“向西欧市场供应亚洲商品”、“扩大Z国、中南美的事业”为市场策略,并设立了两项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专业销售及专业服务。前者主要采取现代销售方法打入传统贸易、零售市场,后者则从已有的保险、海运、港湾服务等拓展到综合运输服务和

咨询服务。

1987年,为配合集团的战略转变,英之杰在香江进行结构和业务重组,成立了英之杰太平洋有限公司作为该集团在香江的总部和控股公司,以加强对旗下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在经营业务上也进行了调整,如出售了一些亏损或利润低的公司:天祥百货等,并选择了汽车经销、市场拓展,及商业服务三大核心业务作为集团发展的战略重点。

而在杨铭前世的历史上,为了加强集团的核心业务,1989年英之杰太平洋向和记黄埔提出收购其两间附属公司和记洋行及和宝工程的建议。

当时,英之杰太平洋的执行董事郑明顺与李加城商议,李加城担心外界有不良反应,郑明顺指出,和黄在香江的投资已相当庞大,其核心业务是货柜码头、地产、电讯等,出售这两家公司只是业务的合理重组,而英之杰的核心业务却是贸易,取得这两家公司将有利于英之杰的发展。

结果,英之杰太平洋成功以亿港元代价收购了这两家公司。

当时,和记洋行的业务主要是进出口及批发流通量快速的消费品(其中包括 Nike运动鞋的代理权),而和宝工程主要是进口及分销建筑材料和工业产品。

1989年,这两家公司的营业额共计19亿港元,取得这两家公司后,英之杰太平洋的代理业务已超过怡和、太古等老牌洋行。

踏入九十年代,英之杰太平洋已成为香江最大的贸易商行,作为英之杰集团的附属机构,英之杰太平洋主要负责该集团在Z国内地、香江、濠江、湾湾,菲律并,越国,柬国以及老窝等地区的业务。

其中,香江是该集团的业务重心,集团的各项核心业务在香江均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