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疑是精神病 第一百六十九章 永远的《送别》,催人泪下(2 / 3)

作品:《这个明星疑是精神病

    谢辅吹胡子瞪眼:“我说小子,今天可是我的电影首映礼,你在这儿拉人头攒局呢!”

    台下很多人笑了起来。

    谢辅哈哈大笑:“先看电影,看完我们慢慢聊。”

    主创团队都下了台,坐在第一排。

    韩舟虽然看过这部电影的剪辑版,但是听谢辅说,拿到完整配乐后,电影重新剪辑了一次。

    所以也很认真的抬起头,看向银幕。

    灯光暗下来,现场也安静了下来。

    龙标和中影集团的标志之后,这个世界的冲锋号呐呐呐的响起,鲜红的‘冲锋号’三个字出现在屏幕上。

    故事开始了。

    故事的主角,名叫做岳维国,一个青年。

    山河动荡,学生们奔走相告。

    一寸山河一寸血,多少青年多少兵。

    周围,很多人都投身参军了。

    岳维国和很多同窗好友也想要参军,但是家里人并不同意。

    原因也不是阻止岳维国报效祖国,而是因为因为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名字分别叫做家、汉、军,三个人都已经战死沙场了。

    大哥岳维家,十七年前,在岳维国刚出生时,就死在了北伐路上。

    二哥岳维汉,在十四年前死在了魔都。

    三哥一年前死在了大散关。

    就连征兵处的领导都亲自上门,劝说岳维国不要再去报名了,给自己家留条血脉。

    岳维国有一个很好很好的女同学,两人经常一起畅想驱逐侵略者后,如何发展这个国家的事情。

    两人的老同学,已经参军的毛松,时不时会给两人寄信。

    但是这一次,时隔三个月,还是没有信件寄来。

    而在等到信件之前,侵略军已经把战线推进到了很深的地方,后方必须转移了。

    整个学校的人一起转移着。

    岳维国在转移中,认识了空军大队的教官,偷偷瞒着家里人,报名了飞行学院。

    说是飞行学院其实和西南大学在同一个校区,家里人还以为岳维国在学校学物理,谁都没想到他在学校学开飞机。

    但是这段时间,更加的让岳维国感觉到不安。

    整个班级,一共四十八个同学。

    每隔几天,就会有征兵处的人带来命令,征召学生出发。

    不久之后,又来征兵。

    岳维国的老师喜欢在黑板上,写一个个的名字,每写一个名字,就是一个飞行员在空战中牺牲了。

    直到最后,整个学院已经没有飞机了,只剩下了一架老式战斗机作为教学飞机。

    天空轰隆作响,防空警报格外刺耳。

    一架老式战斗机升空而起。

    目力所及范围,超过十五架敌机呼啸而至。

    正在和女同学再次谈论要不要参军的岳维国一路狂奔赶到了教官的宿舍。

    教官宿舍桌案上,留着一封诀别信。

    “送吾子弟,上青天与敌寇奋战,四十三人,无一归来。”

    “学生都去了,该轮到老师了。”

    剧情到了这里,其实没怎么体现岳维国自己的事情。

    但是,整个战争的惨烈,已经描绘的淋漓尽致了。

    要不是飞机不够用,恐怕岳维国也已经作为空军在天空之上与敌寇决斗,再无归期了。

    但是现在,哪怕飞机不够,也不能阻拦岳维国为国效力了。

    飞机不够,我可以登舰,舰船不够,我可以上马,马儿不够,一双鞋足矣。

    老父亲在阴暗的大堂里,坐着,杵着拐,不知道是要起,还是要坐。

    只看着儿子离去,最终还是没有力气站起来。

    老母亲哭的眼角浑浊,也还是没有出声留人。

    岳维汉乘上了汽车,前往战争最惨烈的前线。

    作为接受过空军训练的他,刚刚参军,就顶着中尉军衔,要去前线战争最惨烈的地方,当机步排排长。

    汽车在山下经过,半山亭,女同学站在亭子里,手握一封信,两行清泪。

    说实话,看到这个地方,观众本来就已经不行了。

    而音乐这个时候响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清亮的童声,让很多人眼泪不知不觉之间就已经滑落了。

    这是什么音乐?

    这是……

    一股说不出的凄凉,但又不只是凄凉。

    岁月写在其中。

    回忆写在其中。

    感慨千头万绪。

    时光就此流走。

    无数情绪交汇其中。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年纪小一点的还好,只是沉浸在电影里,与岳维国感同身受。

    年纪大一点的,听的是泪流满面,不知道有多少同志好友,走散在了人生路上。

    这首《送别》是前世官方筛选一百大爱国歌曲中,唯一一首歌词既没有‘爱国’体现也没有‘家庭’体现也没有‘军旅’情怀,没有‘民族感情’的一首歌。

    但它,就是百大爱国歌曲中,永远的丰碑。

    其词作者,李叔同,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与很多好友并肩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