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嫡子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一十六章 官不聊生(2 / 2)

作品:《大明嫡子

朱标笑吟吟的端着碗,继续喝粥。

朱元章双目转动的看着眼前的太子,哈哈一笑:“你是要替外头那些人求情?”

“儿子可没有说这句话。”

朱标喝完了粥,放下碗快,抬头看向老爷子,脸色正经的回着话。

朱元章伸手虚点:“这事是你儿子弄出来的,你还要替那帮人求情?”

“莽撞。”朱标见自己躲不过,只能沉声开口:“这个时候定论孔家才是正途,有了大义在手,便是想要免了功名优待,也有腾挪缓和之地。现在两件事并到了一起,闹出乱子来,大义也失了半分。”

“那俺下旨,给外头那些闹事的人一并定了罪。”

朱元章目光幽幽,仔细的瞧着朱标的脸色变化。

朱标心中乱糟糟的一团,无奈的抬头看向老爷子,面露难色:“您不能因为外头的事情,就折腾儿子吧。”

朱元章嘿的一声:“那你说,俺要怎么做。你说怎么做,俺就怎么做。”

朱标撇撇嘴:“您那皇孙不是说了,咱们应天城这么大,有的是地方让他们跪,且让他们跪着吧。”

朱元章脸上露出轻笑:“那你不求情了?”

朱标不禁长叹一声:“就由着那竖子去闹吧。”

……

“他们到底在闹什么?”

“谁给本官一个准话!”

午门前,急匆匆由吏部衙门赶来的翟善,脸色铁青的看着从午门一路跪到端门这边的官员们。

大抵不过是前后脚赶来的任亨泰、茹瑺、郁新、王儁四人踮着脚望向午门下面,偏就是不回翟善的话。

都在和稀泥,遇到事情就装聋作哑。

翟善不满的哼哼着,挥挥手也不管这几个人心里怎么想的,带着吏部小吏继续往午门前赶过去。

任亨泰和茹瑺对视一眼,两人面无表情,只是眼底藏着些凝重,见翟善大抵是要过去劝说这些官员,也就默默的跟了过去。

落在后面的郁新和王儁两人,倒是老神在在,一副轻松的模样。

两人坠在后面,很是轻松的迈着步子往前头过去。

翟善带着满嘴的火气泡,出现在了午门前静跪逼宫的官员们面前。

“你们到底要做什么?”

翟善前脚站定,便开始咆孝了起来:“此乃何地,尔等都忘了吗?还是昏了头!竟然堵塞午门。尔等皆为食君之禄者,不思为君分忧,却在此平添君忧。你们心中,可还有半分的君臣之义!”

午门前,堂堂的帝国吏部尚书,犹如菜市口的妇人一般,喷吐着唾沫星子。

然而,眼前的官员们却是默默无声,没有一个人愿意开口回答吏部尚书的问责。

翟善急的都快要跳脚:“便是有事,你们也大可写了奏章,呈奏御前。身为朝堂官员,尔等此刻此般行径,可还有半分官体,当真是有失体统。”

“且都回去,若是你们不信,便将奏章送来吏部,本官亲自带着奏章送到陛下面前。”

午门前,百官们还是默不作声,对翟善的劝说充耳不闻。

在场的锦衣卫千户官悄然上前,到了翟善身后,小声道:“部堂若觉得不妥,只需一句话,下官便将这些人尽数赶走。”

“放肆!”

翟善顿时沉眉冷眼回头,目光愤怒的瞪着开口试探的锦衣卫千户官。

千户官撇撇嘴:“那部堂您继续,只要这些人不做出冲撞大内的事情,我们绝不插手半分。”

翟善重重的吐着胸中的浊气,咬牙切齿的转过脸看向今天突然又发了疯的官员们:“大明社稷,皆在朝堂之上,皆在尔等之手。你们在这里耽搁一分,地方上便要拖延一日。这便是尔等心中的忠君之道吗?”

“且不说,今岁还有京察这一遭的事情。今日你们在此闹事,难道不怕来日京察评定,你们都落个下下成的考评?”

好说歹说都不管用,翟善无可奈何,只能是用上了威逼利诱的法子。

姗姗来迟的任亨泰等人,这时候也到了翟善的身边。

王儁看向脸都被气白了的翟善,心中冷笑一声,转头看向跪在午门前的百官。

王儁开口喊起话来:“翟尚书所言不错。你们现在这是在犯湖涂!便是有千难万难,千言万语,你们也大可写了奏章呈上去。在这里跪着算怎么一回事?难道都不想当这个官了?”

他刚刚说完话,现场便有一名身着青袍的官员抬起头挺起胸膛。

“这官不当也罢!”

“对!不当也罢!若是翟尚书觉得我等做的不对,大可现在便夺了我等头上的乌纱帽!”

“什么时候,请求面圣也成了错?”

“……”

一石掀起千层浪,随着王儁开口,午门前百官终于是炸开了锅。

任亨泰张张嘴,最后却还是撞了下身边的茹瑺。他觉得兵部尚书的嗓门,定然是要比自己大一些的。

茹瑺有些无奈,看向已经急的手都在抖的翟善,终究还是上前一步,沉声正色:“都闭嘴!”

不愧是当兵部的人,茹瑺一声吼,便直接压住了整个午门前的混乱。

见到百官都闭了嘴,茹瑺这才冷哼一声:“不愿走,没人能赶你们走。但你们跪在这里,总该说清了是想要做什么。难道是真的吃饱了,跪在这里消消食的?”

“茹尚书,敢问孔圣世家到底是犯了什么事,竟然满门被押来京师?”

“孔家一干人等尚未入京,我等便听闻,陛下要夺了天下功名之辈的殊荣,又是为何?”

“难道是陛下容不下我等,有人蒙蔽,捏造孔家之事,假借错桉,实则便是为了驱赶我等于朝?”

“我等皆是耕读人家,十年寒窗苦读,家贫无有米粮。朝廷恩德,于我等人家殊荣,乃族学兴盛,天下文脉昌盛,才能辈出。目下传出要夺了天下读书人的殊荣,敢问诸位部堂,我大明是不要读书人了吗?”

“若是朝廷当真有此想法,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又是为何?读书入仕,乃为天下社稷。若朝廷不容我等,我等还有何颜面留于朝堂之上,徒增笑话。”

“这官。”

“不当也罢!”

几名明显是作为领头的红袍官员,跪在百官前列,言辞凿凿。

定语一出,午门前一时响起无数附和。

“不当也罢!”

………………

?月票??推荐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