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老子就是要战争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九十三章 农业工业化的小试验(2 / 4)

作品:《老子就是要战争

另外,在水渠修建完成后,李适便让郑渠去调研下郑国渠这水利工程。

因地处关西,常年有妖族出没,所以郑国渠被神洛放弃了,谁也没有去提重开的事情。

而一个缺粮的关西地区,对神洛来说用起来也更加放心。

毕竟你们都这么能打了,如果还能生产大量粮食,只要函谷关一堵,真就关西王了。

但李适有心思要重开郑国渠。

只要郑国渠重开,那远得不用说,至少西凉这边粮食问题基本上就不需要担心什么了。

毕竟秦国能够灭其他六国,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郑国渠与都江堰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

当然,就算李适有心,但这事情也就只能先放在一边再说。

因为想重开郑国渠,哪怕有着曾经留下来的底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至少天下还没大乱,人力成本还没有下降到不值钱的程度,那这件事还是先放一放好了,让郑渠慢慢调研吧。

现在李适把所有土地整合到一块便让屯田营带领周围一些破产甚至卖身的农户们,开垦水渠,疏通了整片土地。

然后屯田营的将士们熟门熟路的操作工匠营给的农业工具春耕屯田。

在古代这个信息传播极其缓慢的年代,虽然长安的农民们也听到一些天水种田这些年来很厉害的消息,但那里比得过,亲眼见到屯田营进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因为氾农道的离开,李适失去了最顶尖的农业研究人员,损失蛮大的。

但李适这些年到底是为实现近现代化的农业打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首先是培养了以屯田营为主的农业技术骨干,李适虽然不会种田,但这些人会啊。

而且这些人也不需要氾农道这样研究每亩怎么到达五石的粮食。

只需要消化氾农道留下来的知识,让每亩粮食稳定生产四石就足够了,剩下来的便积累相关种植底蕴就好。

毕竟打破亩产上限,这都是交给天才们来完成的。

平民们只要传承天才们呕心沥血的成果,然后将他们世俗化,商业化,让这些天才成果能被正常人拿来用就够了。

接着便以墨家为主的工匠生产出这个时代所能达到最机械化设备水力磨坊、曲辕犁、漏车……等等各种装备。

不仅是在生产方式上逐步使用功率较大的机械,甚至在由小麦变成面粉的各个生产环节也尽可能的使用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

而随着这些东西的运用,肥料这只要是种田便绕不开的话题,也开始被李适解决。

有了天水对沤粪积肥技术的积累,很快公厕开始在长安大街小巷出现。

没多久如果还有人随地大便,李适安排的掏粪工们,怀着老奶奶捡塑料瓶的精神,直接让这大便没了。

这样弄出来的肥料到底有多少作用李适不知道,但长安的味道至少没飘荡着屎臭味了。

某种程度来说,这应该算是最天然的肥料,也是最朴素的化学药剂了。

而李适也知道,自己培养出来的都是些硬才,不是那种钻研科技的天才。

所以在氾农道离开后,李适倒相当希望农家人才,尤其是会种田的来投靠自己。

很可惜,氾农道现在完全了无音讯,李适望眼欲穿,却也不知道应该看哪里。

不过,李适感觉自己最现代化的方式应该是实现了农业种植的集约化,甚至有着向专业化生产经营的趋势。

毕竟李适要上田换中田,中田换下田的方式把所有的土地全部整合在了一起,可不是因为李适有强迫症,不把这些田地全部放在一起自己心里就不舒服。

而是李适清楚知道,这样的集约化生产,能同时投入较多资源,资金,科技,管理和劳动力,从而让生产成本被进一步平摊,带来前所未有的高产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这样的劳作效率是那种普通的一家五口百亩田所非常难想象的。

比较起,国家以税收形式去捞取五口之家的税负,实际上这种集约化大集团的耕种模式更适合国家推导种植。

只不过这需要一定程度工业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基础,最起码管理的人不能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