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最正确的做法(4 / 5)

作品:《我有一个小世界

当我们家长不断地用“如果你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恐吓孩子时,或是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没有让家长满意,家长就会喝斥与打骂孩子时,就会让孩子感觉到紧张、焦虑、恐惧、被抛弃感;

如果孩子满足了家长的期待,孩子就能得到奖励;只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那我们就已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制造者。

可以说。这种症候群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只有家长们心里面有了一个清楚的意识,才能够比避免自己成为又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制造者和患者。才能够最终还家庭一个安宁。

如果你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这种症候群的受害者,不愿意自己的家庭温暖因此流逝,也就请家长朋友们自己从以上四点着手,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时的言行,切不可为达到自己想要的所谓效果而不择手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网瘾这个词语仅仅是书面上的词语,它并没有被真正的列入医学记录上面。

网瘾一说最早源于米国医生戈登伯格。跟大多医学术语一样。“网瘾”是一个舶来品。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玩笑。

1995年,米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ivango1dberg)恶搞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iv)》。模仿它对于赌博成瘾症的描述,编造了“网络成瘾症(interaddinetdisorder,iad)”这个词。

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个词受到同行的喜爱。很快在媒体上流行起来。而且没有讽刺的含义。

“网瘾”的创造者以及他的很多同行仍然把网瘾视作一个玩笑。

始作俑者戈登伯格医生认为,网瘾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瘾,过度强调它会导致任何习惯都可以称为病症,比如有人泡电话,有人沉迷于高尔夫运动,是不是都分别要开设专科来治疗呢?

另外有人认为,就算有电话瘾和高尔夫瘾存在,网瘾也不成立。因为网络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生活的环境。你不能说一个热爱自家小区的人。患上了恋家症。

在中国倒真有一个词叫“思乡病”,只不过它是一种文学上的比喻,医院里并没有专门的诊室。

很多戒网瘾设施都宣称“网瘾”在国外是非常严重的疾病,但是,2oo7年,米国医药协会拒绝了美国精神病协会将“网瘾”纳入《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的建议。

同时,就国外而言,并没有任何一个医疗机构宣称“网瘾”是一种疾病或是不良症状。

实事求是地说,网络的确为一些心理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比如有---性---成瘾的人,可以整天泡在网上看黄片;对购物狂来说,网上逛商店省时省力;一个拖延症患者,会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让他欲罢不能;更不用说一个游戏狂或者一个赌徒了,但是,你要治疗的是这些习惯和疾病本身,而不是让他们戒掉网络。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你到“百---度知道”去问:“我得了暴食症怎么办?”有网友回答说:“到医院去把胃切掉吧。”这是你想要的答案吗?!很明显,显然不是。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中国媒体和医学界很快就引进了“网瘾”一词,更加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你从中文资料中,几乎看不出它存在争议,更看不到争议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