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宦海龙腾 / 章节正文阅读

第057章 蓝藻危机(2 / 4)

作品:《宦海龙腾

2001年6月21曰,新华社报导:昨曰,太湖梁溪流域大面积蓝藻暴发,遭到蓝藻污染的、散发着恶臭味的水涌进了自来水厂,然后通过管道流进了千家万户。那些散发着浓浓腥臭味的水,令人作呕,不仅让市民无法做饭,而且使洗漱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很多市民只能选择到超市排队购买纯净水。纯净水一跃成为梁溪市面最为抢手的商品。

太湖蓝藻不仅在梁溪引发了水危机,也引起太湖流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东太湖吴城水域,蓝藻暴发还导致了大量鱼类死亡,吴城环城河道出现大量蓝藻,城内河道也有蓝藻出现,吴城水源被严重威胁。正在省会金宁参加江东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江东省委常委、吴城市委书记萧宸当机立断,连夜赶回吴城,亲自坐镇指挥这一场事关六百万吴城民众饮水安全的蓝藻歼灭战……太湖蓝藻的暴发似乎只是一根引线。随后,巢湖、滇池、恒春等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蓝藻水华污染。华夏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卫星监测发现,2001年6月下旬,巢湖西北部蓝藻覆盖范围达280平方公里,岸边湖水大部分呈绿色,严重区域湖水呈粘稠状。

宁徽省巢湖市环保局副局长宁志松说,巢湖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很多城镇污水处理没有搞起来,这些污水一般进入河流断面,直接进入巢湖,这是巢湖富营养化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同样是2001年6月下旬,因气温较高,川南滇池蓝藻大量繁殖,湖水变得跟绿油漆一般,散发出阵阵腥臭味,滇池蓝藻再次暴发。

2001年7月,作为恒春市重要水源地之一的新立城水库突现蓝藻。

虽然巢湖、滇池等地的蓝藻污染没有如太湖梁溪流域一般造成饮水危机,但是蓝藻污染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水体缺氧以及对人畜潜在的毒素伤害等仍不容忽视。并且,蓝藻污染危机也再次刺激了社会的环保神经,治理蓝藻不仅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而且受到政斧部门的高度重视。

华夏环保产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蓝藻危机暴发的背后,其实是水体被严重污染的事实。若以太湖为例,就可以略一斑而窥全豹了。

近年来,太湖几乎成为我国江河湖海污染水处理难的负面标本,太湖蓝藻更是年年暴发。江、浙、沪三地政斧多年来重视对太湖环境治理,但目前尚未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太湖的水污染依然严重,太湖生态系统结构持续恶化。

由于污染不断加重,太湖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积大幅度萎缩。华科院金宁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近3年来,随着蓝藻大面积入侵,在贡湖湾、西山岛南至七都的东英嘴一带、西山与东山之间,清水型水草大量减少,水体透明度显著下降。

监测结果还显示,太湖的营养盐浓度持续增高,富营养化加重趋势明显。每年5~10月份太湖湖心区8号监测点的数据显示,1998年以来水体总磷的浓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平均值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由于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曰益受到威胁。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2类、3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江南省禾城市的情况较为严重,其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4类水体。

其实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已开发几十种技术与方法,但都未能阻止蓝藻的暴发。京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金东曾说:“蓝藻暴发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蓝藻把太湖弄脏了,实际上是人把太湖弄脏了。”

他认为,蓝藻水华来源于水体污染,是大量的不加控制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了水体严重污染。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它们与水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如果水体不流动,再加上适宜的温度,就会造成蓝藻暴发。

华夏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江高明表示,蓝藻是远比人类等高等动物出现得早得多的物种,迄今为至,蓝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33亿多年。目前已知的蓝藻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除少数蓝藻能够生活在60~85c的温泉中外,大部分蓝藻生存的温度在30~40c之间。当水体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时就具备了发生水华的基本条件。

对此,华夏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立荣也发文论述,认为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是水体富营养化不断加剧和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结果,其巨大的生物量又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蓝藻会造成水体缺氧,引起水生动物窒息死亡,还会影响自来水厂的生产和自来水的质量,破坏水体景观。值得注意的是,蓝藻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蓝藻还会不断产生和分泌次生代谢产物,如毒素、异味化合物等。毒素可引起水生和一些陆生动物中毒,并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异味化和合物可严重影响饮用水以及水产品的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国外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展了对水体异味的研究,几十年来,面对污水引发的蓝藻,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从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蓝藻水华研究至今,这个领域内的科研专家已经开发和提出许多项技术成果,具体有机械去除蓝藻技术、电磁波处理技术、化肥控失技术、水体氮磷藻移出技术、黏土除藻技术、化学固磷方法、生物酶分解技术等几十种技术与方法。但是,不管是化学杀藻、生物抑藻,还是生态治藻,也不管技术有多先进,效果有多好,还是未能阻止蓝藻的频繁暴发,技术并没有发挥出让人信服的巨大威力。

面对蓝藻,人们想到的治理措施更多的是技术上的。

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太湖流域的农民所采用的方法,把蓝藻打捞出来,用来沤肥,哪里土地贫瘠,就把它上到哪里。有农业专家认为,蓝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而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特别是蓝藻内含氮量高达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蓝藻可生产4公斤氮,相当于8公斤尿素,尤其是打捞蓝藻能有效地减少湖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吴城以前也一直是以这种办法对抗蓝藻的。但是由于无法突破打捞困难的瓶颈,这种方法难以应对大规模的蓝藻暴发。

回到吴城坐镇指挥的萧宸从环保局的专家那里了解到,在1998年,华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黏土除藻方面取得了一项专利,黏土除藻技术的研究被列入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华夏科学院重要方向以及“百人计划”等项目,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水利局的有关专家却认为,除了以往多次实地除藻失败的记录以外,黏土技术本身不能防止藻类的再次泛起和底泥二次污染,导致这种技术在淡水湖泊中难以被广泛使用。并且,黏土改姓技术将藻华转入水底后,由于腐烂或泛起而释放出的氮、磷等,还会重新返回到水体。当大量的黏土投入下去,将藻华带入水底,在海洋中这种泛起的现象不明显,但到了淡水湖泊中,在风的助力下,很容易泛起。泛起问题不解决,就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了。萧宸本身对此了解不深,一时也无法对此作出决断,而且这个技术也不是用来应急的,只好被他先放在一边。

事实上,近几年来,研究人员沿着技术主义的路线继续前行,进一步发展了黏土改姓技术,研制出化学“固磷”的方法,并且开发了以生物防止法、生物浮床法、微生物菌除藻法、高强磁灭藻法、工程疏浚法等为代表的多种技术与方法。但是,在萧宸一个电话打到华科院咨询的时候,华夏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专家告诉他,上述治理方法都是在末端上治理,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就像川南滇池污染治理,花费巨资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就说明了人工治理措施都是非常局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