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华夏欠你一点甘甜(1 / 4)

作品:《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

张凡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个人。

这个老人。

1097年,62岁的苏轼。

曾经他初出茅庐便名动京华,三年京察,“百年第一”!

以他绝世的才华,不论是依附新党,或是顺从旧党,都能够在朝堂上风生水起,甚至坐到那个万人之上的位置上。

然而他没有。

混乱的朝堂党争中,他竟是唯一那个清醒的人。

变法,操之过急,不可取。

不变法,沆瀣一气,亦不可取。

后世千年后,依然有人不懂他,说他“政治上太幼稚”。

更何况当年!

所以他迎来的并不是前程似锦,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去往越来越荒僻的地方。

可是,能写出“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句子的人,不论在那里,温润如玉的气质,都遮掩不住,如刀剑新发于硎,总要闪耀出惊艳人间的锋芒。

后人评价他:千古第一文人!

或许苏轼自己,并不太在意这样的称号。他只是随手为之,将胸中的无边锦绣轻轻挥洒,便让明月上舞动清影,让大江中腾起惊涛。

居庙堂之高,他纵论大势,独对两党。

处江湖之远,他与民生息,处处筑堤。

即便是来到这荒僻得近乎放逐的海南儋州,他只用了数年时间,便让这里涌现出一百多年不曾出现过的进士及第。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他饱经风霜,然而到了生命最后的时光,也从来不曾放弃希望。

儋州百姓,将其看做是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其怀有深深的崇敬,许多人不远千里追到儋州,只为了跟随苏轼学习。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作者黄庭坚,苏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