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带着爹妈穿七零 / 章节正文阅读

47 大卖(修(2 / 2)

作品:《带着爹妈穿七零

二十七这天,马向东大包小包地赶车,回到前进大队的时候,后背都汗湿了,衣服黏在身上特别不舒服,不过心里却是滚烫的。

终于能回家过年了,他还给家里人带了礼物,百货商店买的!

前进大队还在忙,一批一批的货运出去,马向东离老远就看到他姐夫在指挥倒车。

他边跑边挥手:“姐夫!姐夫!”

苏长河扭头一看,就见他穿着旧棉袄,棉袄领子扯开,脖子上挂着条围巾,手上拿着帽子,身上包袱网兜,又是背着又是拎着,逃难似的。

咋进城里没熏陶上城里人的气质,还埋汰了呢?苏长河无奈:“带的什么东西?大包小包的?”

马向东想炫耀,又看外面人多,只嘿嘿笑说:“好东西,百货商店买的,回去就知道了!姐夫,队里的货还没卖完啊?”

“差不多了,这是最后一批货了。”

“是运到沪市吗?”运货的司机马向东不认识,应该不是他们运输队的。

“是,沪市钢铁厂的单子,人家大厂就是有钱,把我们剩下的一口气包圆了。”

“那大家还在干活吗?”

“今天最后一天,把东西收拾收拾,两个车间也可以停了,明天开会分红,大家也该过年了!”

旁边帮着搬货的几个汉子听了一耳朵,笑得见牙不见眼,“长河,明天就分红啊?”

苏长河笑道:“咋的,还想等到年后分啊?有两笔货款还没回来,年后也行啊……”

“不不不,还是明天!明天好……分了钱,今年能过个肥年了!”

几个汉子都忍不住笑起来。

苏长河也是考虑到这点,才准备年前先给大家分一次钱,让大家有钱置办点年货,另外也不能总画饼,养殖场办到现在,总得让大家伙都尝到点好处。

队里人听说明天要发钱,一个个都可激动了,连几个老头都忍不住一会儿跑一趟苏家,要么问:“账有没有算出来?”,要么说:“要不要我们帮忙啊?”

他们也帮不上什么忙,苏长河忍不住道:“爹你们要是再打搅我,账算不完,咱明天可就发不了钱了啊!”

“哎好好好,你算你继续算,我们走就是了。”

可算安静了,苏长河继续奋笔疾书,不时声控一下人形计算器:“乖女,这个这个是多少?”

苏月已经算完了各家应该分多少钱,她看一眼她爹的本子,报出个数字,苏长河揉揉她的脑袋,又一次感叹:“咱这脑瓜子咋就这么好用呢!”

等所有账都盘完,两人又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马蕙兰已经在喊吃晚饭了。

苏长河长出一口气:“总算完了,养殖场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该招个专业的会计了!”

他吐槽:“别看你有田爷算盘打得溜,其实他账记得乱七八糟,他的账本只有他自己能看懂,我要是看,还得他在边上翻译。”

苏月噗嗤笑,“爸你还嫌弃有田爷爷,现在专业的会计可不好找,人家正经学出来都是给国家干活的。”

“实在不行,我自己培养!”

第二天的会就在苏家堂屋,大冬天也不能去院子里,堂屋站不下,除了在养殖场干活的、各家当家的,其他看热闹的都去房间里吧,别搁这儿碍事了。

而不管是堂屋里的人还是个房间的人,那都叫一个亢奋激动、热血沸腾。

马红兵他爹更是叫了一句:“我昨晚一晚上都没睡着!”

谁不是呢?昨晚大家伙在家里没少算这次养殖场能挣多少钱?自家能分多少钱?分了钱还完债剩下的钱怎么用?

家里有人在养殖场干活的算起来就更复杂了,老爷子挣多少,老太太挣多少,媳妇又挣多少?

有人家实在算不明白,把家里孩子拉过来,你不是上学了吗?学校还教算术,来给爷算算。

被薅过来的孩子:我才一年级啊爷!不敢动jpg

苏长河把账本拿出来,大家就自发安静下来,分钱了,终于要分钱了!

老实说,养殖场现在基本上是苏长河一手遮天,他要是做点假账,那真是没一个人能发现。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更要把每一项跟大家说清楚,他先说起总收入:“咱们春节档生意主要分方面,一个是肉鸡,一个是营养粥,还有一个就是年货礼篮。”

这类,肉鸡的账最好算,当初计划养殖两千只,最后出栏一千六百十二只,其中一千只做了熏鸡,六百十二只单卖,只看生鸡,卖了两千四百九十六块。

营养粥没赚什么钱,大米小米是前进大队自己的,但里面的其他东西,什么红枣桂圆乃至冰糖都是买来的,从收入上看,一共出了百袋货,合计收入六百块。

最后的年货礼篮最复杂,种不同规格,出价不同,四季发财五块,六六大顺六块,十全十美是八块,最后沪市和省城一共卖了一千多篮,不过目前还有两笔货款没结,只看收到的钱,收入是七千六百块。

也就说截止到目前,他们一共收入一万八千四百九十六块钱。

满屋子人听得目瞪口呆,这什么年代?他们什么时候听过以万为单位的钱?别说没听过,就是做梦都不敢做这么大的!

苏长河说:“别急,咱们花出去的钱还算扣呢。”

花出去有哪些钱呢?

第一,鸡苗,当时计划养殖两千只肉鸡,五百只蛋鸡,这么多鸡苗,就是他们育雏舍再扩大一倍,也孵不出来,所以大部分还是从沪市养殖场买的,这部分花了五百;

第二,养殖期间的饲料、药水,一共是四千二;

第,山货以及蔬菜收来也是要钱的,这部分大概在六百八十;

第四,养殖场日常运营,比如天冷买的煤炉子以及烧煤花费,大概在两百;

第五,人员工资支出,这部分有正式员工,也有临时工,还有像老爷子们的编外团队,一共需要约八百块;

此外,还有一些支出,比如往返沪市的车费、给百货商店供销社经理送的礼物以及招待费、沪市腊八粥做活动的宣传费、给高师傅及其他司机的车费,杂七杂八,诸如此类,大约在一千六百块。

所以,扣除这么多支出后,我们赚了多少钱呢?苏长河给了个数字,“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块!”

现在当然不能紧着这个钱分,两笔没拿回来的货款去掉,剩下的也就是八千一百一十六块。

再扣除盈余公积百分之十,关于盈余公积,苏长河也和大家解释过,这部分钱专门留在账上用做日常发展。

比如鸡舍不够用了,要再建一个,或者煤烧完了,要再买一车,总不能现在把钱一口气全分了,到时候需要用再一家家通知,啊我们要花钱了,你家出多少,他家出多少。不够费事的。

所以,最后剩下的,“只有七千百零四块四毛,其实也不多了。”

哦,七千多啊,和一万多比起来好像是不多了哈……不多个屁啊!

那是七千,不是七十,不是七百,是七千多啊!

一共二十六户,分七千多,一家起码两百,两百啊!前进大队九成九的人家这么多年都没存下两百!

就拿条件好的老马家来说,他们家壮劳力多吧?他们家挣的工分不少吧?马老二还时不时寄点津贴回来吧?

可要是问马老太太:“您家存多少钱了?条件这么好,起码得存个四五百吧?”

马老太太能给你喷厥过去,还四五百,就说家里连上她和老大媳妇,以前小儿子也在,那就是五个劳力,一年刨除掉口粮,最多最多一次分到手四十六块八毛五。

听起来好像还不错,一年有四十多,攒个四五年就有两百了,可是钱拿到手,就算她再能过日子,能一毛钱不花吗?

老大老二结婚要钱吧?闺女出嫁要补贴吧?孙子孙女出生要钱吧?平时一家人总得扯点布做衣裳吧?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哪一样不花钱?

这还是一家人平平安安无病无灾的情况,要是家里谁生个病受个伤,那钱更是花得没边了!

所以,马老太太这么会过日子的人,老马家都没有存下两百块,更别说其他人家了。

大家伙瞅着苏长河,好像都不会喘气了。

马老太太一把掐住有田婶的手,有田婶头脑一片空白,啥反应也没有,马老太太怅然道:“完了!果然是做梦,掐她都不晓得喊疼了?”

在旁边的苏月嘻嘻笑道:“外婆,不止有田奶奶不晓得疼,你现在不管掐谁,谁也不知道喊呀!”

一个个都懵着呢,养殖场的账复杂,大家伙就算知道他们挣钱了,也没有具体挣多少钱的概念,少数几个能算明白的,比如有田爷爷,受气氛感染,也激动着呢。

毕竟提前估计出自家能分多少钱,和大家真的要分这么多钱是两码事。

苏长河打破了大家兴奋激动又不知所措的气氛,他道:“钱是这么多钱,具体什么分法,大家听我爹细说。”

不细说都不行,这些老爷子们商量出来的分法,不是简单的二十六户平分。

按他们的意思,要是直接按户平分,有的人家人多有的人家人少,摊到个人头上相差就太大了。

比如马七叔家,他家就是队里典型的“大户人家”,人口众多,他有个儿子,儿子又给他生了六个孙子二个孙女,又有娶进来的儿媳妇、孙媳妇,还有才出生的重孙子,一家子快二十口人。

而像马小伟家,就他和奶奶两个人,这两家要是分一样的钱,马七叔家摊到一个人头上的钱得是马小伟家的十分之一。

可要是按人口数平分,那也不成,还是头一个道理,家里人口多的多占便宜。

所以,最后,这帮老爷子们借鉴工分算法,咱们也按□□来,按户平分六成,按人口平分剩下的四成,这么一综合,就算是比较合适了。

马老爷子解释完,苏长河就一户一户报出各家的分红,报一户就让这户的当家人上前领钱,别回头再忘了自家分多少。

这领到钱的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沾点唾沫,翻来覆去地数,家里除了当家人,其他人都在后面,光听见自家分多少,摸不到钱,急得抓耳挠腮,一个劲儿叫当家人:“你就不能过来再数吗?能不能别磨蹭!”

而那些还在排队等着领钱的,眼神火热地看着发钱的苏长河和马有田,一边看,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我家分两百二十四块七毛二……两百二十四块七毛二……两百二十四块……两百……”

等排到他,他着急:“我家是……我家分多少来着?”

苏长河看了看本子:“两百二十四块七毛二。”

“对!两百二十四块七毛二!”

“数好钱啊,没问题就在这儿按个指印,回头要是说钱不对,咱可就不作数了啊。”

“不会不会,我记得呢,我家就是这个钱!”

苏长河忙着发钱,苏家领钱的活儿由卫阳来,他记得清楚:“两百零六块。”

其实按这种分法,家里人多还是比较讨巧的,而像马小伟家,或者苏家,就比较吃亏了,人口钱他们才分到十七块四毛五。

不过吃点亏就吃点亏,他们家还有两个养殖场正式工人呢,两人除了基本工资,还有提成,单看个人,绝对是他俩拿钱最多。

分红结束,接下来就是发个人工钱。:,,